贫困生认定盯上饭碗
“中晚餐平均消费超6.2元或无缘助学金。”日前,华中农业大学有学生在网上发消息称,该校贫困生认定要查询过去某一段时间内校园卡食堂中餐、晚餐的消费记录。
华中农业大学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常务副主任李璟告诉记者,其实并不存在这一具体标准,6.2元的标准只是部分学生自己推算。学校在关注抽样时间段内的餐均消费偏高的贫困生,也关注餐均消费偏低的非贫困生,并分别进行复查。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贫困生告诉记者:“贫困生如果需要改进一下伙食,或者一段时间内身体有病,需要增加营养,那怎么办?如果有假贫困生故意在食堂少吃,而跑到校外偷偷大吃大喝,这样的评定标准岂不成了摆设?”
学校的苦衷也不少,校方无法掌握学生家庭的实际财务信息,只能通过学生在学校的表现进行判断。
该校园艺林学学院辅导员金帅说,通过近期餐均消费核查发现,该院有30多名贫困生因为消费高进入了全校在校生餐均消费数据的前10%。所以,学院将对其进行重点详细复核,并综合了解其他情况,如果的确属于“假贫困生”,将从贫困生名单中“剔除”,让助学资源物尽其用。
甄别贫困生有多难?
华中农业大学是一所全国重点农业特色院校,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其中,来自农村地区的占多数,领取到助学金的学生也不在少数。
据了解,学校去年本科生中共有4668人领到国家助学金,约占到在校本科生的25%,“平均下来,一个寝室就有一人拿到助学金”。
李璟介绍,学校贫困生的认定工作是长期的、复杂的,每年都要动态调整贫困生数据库。以往认定过程并不设立硬性标准,是先由学生自己申报“家庭情况调查”,然后班级进行“民主评议”,再由“院校进行审核”,最后“建立档案”进入“贫困生数据库”。这当中,会特别强调考虑孤残学生、烈士子女以及家庭成员长期患病、家庭遭遇灾害等特殊情况的学生。
为了详细获得部分贫困生的家庭情况,学校在新生开学前就摸底,甚至进行家访。去年学校就曾“暗地”进行过餐费数据调查,发现与贫困生的关联相关性很强,调查一卡通消费数据具有参考价值。在今年核查过程中,一个学院2015级新生经过贫困认定的学生共有89名,后期通过餐费核查比对,有97%的贫困新生餐均消费水平位于后列。
该如何“精准扶贫”?
近年来,大学生助学金遭非贫困生“偷食”现象时有发生,为了确保助学金能够真正“雪中送炭”,一些高校采取了许多措施,尽最大可能让“假贫困生”无法得逞。在严格标准的同时,兼顾人性关怀,也考验着学校管理者的智慧。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范先佐表示,作为高校管理者来说,有责任制定科学制度,切实保证各项资助政策和措施落到困难学生身上。这需要学校改进措施,更加全面、深入了解学生信息。同时,也要加强对学生的教育,不妨对少数冒领助学资助者给予惩处。
新华社记者 李伟
(据新华社武汉10月16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