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空间 跨越
剧场表演,是时间与空间的艺术。亦即,剧场表演,总是在相对固定的时间——两三小时以内,相对封闭的空间——演员在台上,顶多千余名观众在台下鼓掌。通常,票价也是基于时间和空间的成本计算的。但是,此时此刻,“24小时音乐会版歌剧”《尼伯龙根的指环》已经分段上演到第二天,今晚,将有相当一批观众在上交音乐厅“过夜”。这在上海剧场史上,可谓第一次。上交已经为观众准备了靠垫。
在昨天举行的论坛“艺术的创新与科技融合”上,弗里德·斯托克介绍了由其担任艺术总监的奥地利林茨电子艺术节。他谈及虚拟实景再现的技术,给人们带来的空间错觉以及艺术享受:“这是一种沉浸式的体验,人可以融入投影的影像中,呈现出一种艺术作品的新样式。例如观众可以把自己融入到古罗马遗迹中,也可以把自己融入到人体骨骼的图景中……”
除了艺术品本身对时空的要求更加多样化之外,表演团体怀着公益心,跨越剧场的围墙,在商场玻璃幕墙上跳舞、在城市草坪上举办交响音乐会、在社区文化活动中心里与市民互动,消解了场租成本,再由政府承担演出成本,使得市民免费观赏高端演出成为可能。
传统现代 对撞
明晚,昆剧名伶沈昳丽将与斯洛文尼亚小提琴家拉娜·特洛托夫斯基携手,在上戏黑匣子剧场上演《一个跨越历史的演奏会》。这台演出由俄罗斯马林斯基剧院艺术总监、比利时人帕特里克·德·克勒可策划。参与演出的还有上昆首席笛师钱寅。他们分为“两派”,各自展示欧洲与中国的“音乐发展史”。巴赫、贝多芬等欧洲音乐大师的曲目,与700年间中国戏曲音乐和表演的历程同台,独具“艺术比较史”般的视听呈现。
像这样“对撞”的节目比比皆是。以舞蹈加入多媒体和戏剧形成“舞蹈剧场”的《希望是长着羽毛的》,在形式上也算创新。当今舞蹈界都开始热衷“呈现思想”。
值得一提的是,上海本土乐队戏班昨天在浅水湾演出中心举办的《异曲同工》跨界音乐会,展现出根植于扎实中国传统音乐的功底,以及自如呈现流行音乐风貌的功力,好听得有趣味。
民族国家 无界
如果仅看闭幕演出芭蕾舞剧《舞姬》的剧照,是分辨不出这台演出来自哪一个国家的。欧洲面目的芭蕾舞演员身着薄纱起舞,好似是亚洲哪国的打扮?事实上,这是俄罗斯马林斯基芭蕾舞团根据印度史诗《沙恭达罗》改编的,该剧又名《印度寺庙的舞女》。这部比《天鹅湖》还早问世的作品,是俄罗斯古典芭蕾最辉煌时期的代表作,是许多芭蕾作品的“母体”。
国话演绎的中文版舞台剧《战马》,虽然呈现的是一个一战时期的英国故事,但是上海观众可以与使用英语、德语、荷兰语的全球600多万观众一起,感受到人对马的爱,超越了国家、超越了语言、超越了物种,甚至模糊了国家和民族原有的疆界。
去印度,或者去我国的西藏,对驴友来说都是神秘的向往。眼下,印度文化周、西藏文化周,都“送上门来”。早在上世纪70年代末,就以电影《大篷车》等席卷中国的印度文化,到底多姿多彩到什么程度?西藏早就是文青必去朝圣的艺境,但是其歌舞、博物,岂是骑行或驾车时可以领略?艺术节“文化周”,弥合了地理和心理上的距离。
二胡艺术家马晓晖说得一口流利的英语。她在与美国乡村乐手举行“对话”音乐会的时候,甚至还能用英语向海外友人描述二胡从丝绸之路传往中国,最后成为中国传统乐器的过程,以及它在韩国等地有几个“表兄弟”。“一带一路”,是丝绸商贸之路,也是艺术融合之路。
千年文明的建立,就是基于多元文化的和平融合。跨界是为了融合,融合是追求无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首席记者 朱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