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力不断跃上新台阶,中国的崛起已然是一个事实。笔者曾多次参加过与此相关的讨论。中国人讨论中国的崛起,正如外部世界讨论中国崛起一样,也免不了意见纷纭。比如,有人说两岸未统一就谈不上中国崛起,也有人说人均GDP仍处于世界各国中靠后的位置,还有的指出,中国还有8000万贫困人口待脱贫,如果是依据世界银行的标准则为数更多等等。
细究起来,也许很难说达到哪一个点就算中国崛起了,否则就不算。但以今天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体量,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地位,加上在世界上的广泛影响力,包括自身经济波动而产生的对外部的影响力等,如果这样一个状况还不算崛起,怕是不好说了。崛起是一个过程,随着中国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进,中国的进一步崛起是可以期待的。
问题在于,崛起以后如何?近些年来,世界上尤其是一些周边国家对中国抱有担心甚至忧惧,担心中国对外咄咄逼人,或者是否怀有什么不友善的动机等,比如有观察家所谓中国的9·3阅兵是“民族主义”等说法。而对中国来说,对中国怀有担忧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就需要重视和认真对待。
一段时间来,世界力量对比发生了深刻变化,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力量纷纷崛起。在当今动态变化的世界,力量处于流变的过程中,世界上的制度性安排必须反映这种力量的流变,于是2010年IMF和世界银行确定了增加新兴国家份额及投票权的方案,只是由于美国国会的阻挠,迄今未得到落实。
但力量分配变化的这一趋势未变。英国如今对中国如此重视,反映了它对自身利益的判断,也是其对新兴大国格外重视的反映。对英国来说,传统的与英联邦各国的关系仍在维持着,但英联邦对英国的重要性已日渐式微。就欧洲关系而言,英国是欧盟的重要成员国,但作为地理上孤悬于欧洲大陆之外的岛国,英国在加入欧盟的时候就犹犹豫豫,加入后多年来心理上又一直疙疙瘩瘩,近年来甚至出现了脱离欧盟的呼声。这反映出英国随着利益关系的变化,开始更多地从欧盟和欧洲国家转向新兴各国,尤其是中国。英国人向来是注重经验和讲究实际的。毕竟,那句“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的名言就是英国人讲出来的。英国终究不像美国,有那么多的救世主心态,似乎要以天下为己任,救全世界于“水火”之中,以至于到处插手,还经常“始乱终弃”,当局面无法收拾,留下一副烂摊子走人。这样的事,我们已经看到太多。可惜,美国人居然还没有从中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和“救世主”行为的问题所在,因而也就难以避免再犯类似的错误。美国人似乎应该向他们的英国“表亲”学习,或许是经验,也或许是精神,总之他们有更多反思的必要。
至于“新型大国关系”,指的不是一种现实的状态,而是一种未来的状态,一开始主要是针对与美国的关系而言的。推而广之,便有了“新型国际关系”一说,其内涵自可讨论。但新型的大国关系也好,新型的国际关系也罢,终究不是讲出来的,而是“变”化而来的,这“变”是力量之变,此为根本性的基础。今年3月12日,英国在西方大国中第一个申请加入中国倡议发起的亚投行,导致其他大国如法、德、意大利等纷纷跟进,可称“识时务者为俊杰”,也得到了中国的首肯和回馈。习主席访英发生的种种,亦应作如是观。
任晓(复旦大学中国外交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