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活100岁,就是人瑞。
重阳前夕,2015年申城“十大寿星”揭晓。迄今,申城沪籍百岁老人共计有1631人,比上年增加224人,增速达15.92%;每10万沪籍人口中拥有百岁老人11.3人,比上年增加1.5人。
人瑞的生活,让我们这些凡人深感好奇,我们很想知道:长寿的秘诀。
可是,连续8年采访申城“十大寿星”后,我不得不说:长寿无秘诀——人瑞的生活似乎并无一定之规;但他们的情形却又很近似,从性情、胸襟到处境,他们都是“一类人”。
先说说性情。凡是能成人瑞的,个个都俏皮,不知别人怎么样,反正我遇见的人瑞都这样。
一想到人瑞老先生王家康,我就忍不住要笑。2013年,在认识王家康之前,我还真没见过这么“戏剧化”的人瑞。他102岁了,还尊称人家50岁的女同胞“阿姨”,还很绅士地积极要求帮人家拎行李;他跑出了“参加大型长跑比赛活动次数最多的高龄老人”的名号,被授予“吉尼斯之最”证书,旅游的时候,也不放慢脚步,还拿长跑的本事作弄人家“跑不快”的导游;他明明曾是英俊少年,却因清秀容貌被人送外号“小姑娘”;他明明生了女儿,却偏要为小姑娘起个男孩的名字,只为女儿能壮壮实实……这样的人瑞,我喜欢。他的故事,我是笑着写完的,跟人瑞打交道,就这么轻松愉快。
再看看胸襟。那些可爱的人瑞,在漫长人生岁月里,际遇各不相同,胸襟却是一样开阔。
徐芬郎,年轻时,家里家外,田间地头,样样在行,80多岁还能到河边挑水。她心胸宽广,从不记仇,尽管生活清贫,却还时常接济比她更困难的乡亲。
徐琼玉,从小一心想上学读书。为人妻、为人母后,她才有机会靠着一本字典识字。别人怀疑:那能行吗?后来,《新民晚报》成了她的“每天必读”。
黄荣财,人称“老克勒”。人生起起落落,黄老先生看重生活质量,却是数十年如一日。即便在物质匮乏的时代,领到了鸡蛋票就赶紧去买鸡蛋,一点也不担心票证用完了怎么办,他是远近闻名的“美食家”。
陈永坤,90多岁的时候,患上了膀胱癌。可他天生就不是愁眉苦脸的人,爱玩爱乐,做了手术,日子该怎么过还怎么过,病魔也无法阻止老顽童长寿的脚步……
人瑞们实在都有些很不寻常的地方,甚至要颠覆一些通常的“长寿猜想”——事实上,他只爱萝卜青菜,她却偏爱红烧大肉;她喜欢早睡早起,他只习惯晚睡晚起……对他们来说,所谓的生活规律并无一定之规,只不过是各取所需。但,坚韧到充满弹性,豁达到处变不惊,和睦到四、五世同堂也还是长幼有序,人瑞们却是“一个样儿”。
人生不如意之事,十常八九,而在人瑞们的眼里心里,这不过都是些寻常事,对这些寻常事,他们的感受力似乎比常人“迟钝”得多,是的,人瑞都很有“钝感力”。
最后,我们再来打量打量人瑞们身边的人。或许,人瑞们都有长寿基因,但他们的生存状态却无一例外地证明,在他们的生命中,与亲情、婚姻、家庭、社会相关的生存环境,才是生命之花常开不败的关键因素。人瑞们的生活状态也是“百花齐放”——有的是大家庭几世同堂,有的是偏爱独居。但在看似繁杂的生活细节之下,无论是哪一位人瑞,他们的亲人都做到了:照顾老人就像对待孩子,寿星有主见家人别拦着,积极老龄化,人瑞也要融入社会。亲人们就这么爱着、护着、顺着、宠着,人瑞们想不长寿,也难!
2050年,中国老龄化将达峰值,每3个人中就有一位老人。届时,如今的70后们都步入古稀迈向耄耋,80后们在花甲之后奔向古稀。
遥想彼时,我们都是老人啦!做一个老人,是多么幸福的事——积攒了一生的智商、情商和财商,拥有的财富,哪是小年轻们所能望其项背!
到时候,我们又该怎么做一个体面的老人呢?不妨借用2013年申城“十大寿星”沈其端老先生的话与大家共勉,“体面生活”的一种精神状态应该是:风中残烛,越吹越炀,跨过百岁,老树新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