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会漂移
谈及中国喜剧脉络前,他表示先要谈谈“文化”。“文化会漂移,文是会化的。化,就是变化。”相比之下,文字更稳定。每朝每代打完仗后,都要做“正音”这个工作,就是统一语言的发音,便于交流、记录文化文明。为了文化不被“化走、化无”,就要搞清楚“这个字怎么念、如何把它与其他字勾连上,使它不漂移、不丢失”。此事不做,“文化就要断代”。世界上很多文明被“化走了”。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华文明没有被“化走”,就是因为我们的文字是稳定的核心力量。
戏剧要常演
目前中国保存最早的剧本是《张协状元》,就是靠文字保存的。古人再聪明,把剧本刻在木头、石头上,但终究扛不过社会动荡。从元代到清代,各种文化更迭,不少文化因为战争而流失。《张协状元》有53出,按照当代的方式够演出3天。它是从明朝的《永乐大典》里流失到民间的,后来被外国人买走。上世纪初,一个中国文化人在英国旧书摊上再把它买回来。但是,1949年解放天津时,存放这部剧本的银行随着战火一起消失了。
如果戏剧不常演,我们的“继承”就只能停留在概念上,说说罢了。我们要补的课太多太多了,而且都是一些基础课。
春节不再见
上世纪80年代,陈佩斯与朱时茂的小品在央视春晚上脱颖而出,风靡全国。随后,因版权纠纷,他俩退出荧屏。忆及此,他从艺术成长的角度表示,“回不去了”——“人不能重复做一件事。”
他承认,从事小品创作“是在茫茫然一片漆黑下,无意中重拾喜剧文明”,“我们是盲人摸象,但不管怎样,我们摸到了喜剧的套路。”这套路的重点是:人人平等的环境,才会有共同的笑声。一个人,不可能单独笑起来。而笑声,又是会传染的。从15分钟的小品到40分钟的电视剧,再到90分钟的电影,直到120分钟的戏剧,“我们有更多事要做,15分钟的小品只是个雏形。”小品是戏剧形式中最短小的片段。“我们在成长,回不到襁褓中了,就是这个道理。” 首席记者 朱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