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尔,地处天山南麓,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一师所在地。初秋,我从南疆重镇阿克苏前往阿拉尔,沿途饱览了色彩斑斓的西域风光,大漠胡杨、戈壁红柳、浩瀚沙海、草原羊群……应邀参观了浙江台州市对口援疆建设项目,其中有“第一师阿拉尔市上海风情街”。
这里与上海相隔很远,又很近。在那激情燃烧的岁月里,十万上海知青响应“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怀着一腔热血来到新疆这片热土,屯垦戍边,奉献自己的青春乃至生命。援疆指挥部安排我们参观“三五九旅纪念馆”,原来一师的前身是举世闻名的三五九旅,经几番改编,于1949年进驻阿克苏,后划归生产建设兵团。王震将军曾赞曰:“生在井冈山,长在南泥湾,转战数万里,屯垦在天山。”史料证实:1961至1966年,一师陆续从上海市十个区县接收知青、学生、技工四万六千二百余人,占兵团接收安置全部上海知青总数47%以上,是上海知青最集中的一个师,涌现出众多的英雄模范人物。知青们昔日用过的海鸥牌照相机、油印机、电唱机等实物历历在目,给当年的塔里木带来了生活的时尚,现代的文明,城市的春风!岁月如梭,睹物思人。
新疆的气候变化无常,时而天朗气清,时而沙尘蔽日,“大风小风天天有,风吹黄沙石头跑”。1967年秋,兵团石河子垦区小麦收割季节。那天,上海女知青孙贵娟,来到麦浪滚滚的田野,为正在收割的战友送水。她登上一台联合收割机,把水送到战友的手中。突然,一阵狂风袭来,将瘦弱纤细的孙贵娟刮倒,遭收割机碾压。年轻的姑娘就此长眠在准噶尔大漠,当时她刚满19岁。就在两年前的7月5日,周恩来总理出访回国途经新疆,到石河子垦区视察,接见知青代表,上海籍有12人参加,其中就有孙贵娟。四十年后,已返城的11名上海知青再次来到石河子,参加纪念周总理接见知青纪念活动,并到南山烈士陵园向孙贵娟墓敬献了花圈,他们扑通跪地,泣不成声。一师八团,有个叫陈继昌的上海知青,1964年支边入疆。职务从班长到团长。二十多年前,在一次车祸中不幸遇难,年仅45岁。他生前群众口碑好,勤政公正,兵团党委追授他“为政清廉的好干部”。
在阿拉尔,只要提及一师十二团的彭壮瑜,便知是知青中的“科技尖兵”。她生于上海,1965年毕业于塔里木农垦大学。她喜爱所学的专业,也深爱这片土地,在大漠有了用武之地。在老军垦眼里,她常戴一顶草帽,穿一件蓝底花色衣服,脸上总挂着灿烂的笑容。常年奔波于沙漠戈壁、田间地头,致力于探索塔里木的水土、气候特点和农作物科学栽培及推广应用,使十二团率先进入兵团科技示范团先进行列。研究成果获农业部科技进步奖,当选为党的十五大代表。2000年,彭壮瑜在副团长兼总农艺师岗位退休,已回上海定居。她把知识、技术留在了天山南北,造福后人。
也许有人以为从大都市弄堂出来的上海姑娘是大家闺秀,干不了农活。而在一师的上海女知青,跟男知青一样,开荒种地,挑土赶车,挖渠修路,打土坯,摘棉花,样样活都干。张根妹,是一师九团七连职工,自1965年进疆到退休,在生产一线干了近三十个年头,一直出满勤。她给人的印象,齐耳短发,利利索索的,干活总是风风火火,连年夺得粮棉丰收,特别是1989年,她带领17名四川籍女知青,集体承包四百亩棉花,在遭受冰雹之灾仍获高产。为此,荣获“塔里木劳动奖章”、“自治区劳动模范”等称号。由于长期的重体力劳动,付出了健康。她退休后,现在阿拉尔定居,成为地道的上海新疆人。
“一带一路”给古丝绸之路带来新的活力,新疆各地的建设如火如荼,这里依然是片热土。在庆祝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六十周年之际,回望那激情燃烧的岁月,人们没有忘记一代知青用美好的青春年华,在雄浑、苍茫的戈壁荒原书写壮美的人生,并继续激励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