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关于国内高校大学语文改革的呼声渐起。“高四语文”——这是网络上学生们对大学语文的评语。帖子上这样评论:“大学生们对大学语文的评语精妙绝伦,把学生们对语文教育的厌倦和无奈说透了。”
比赛现场,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空乘专业的一名学生说:“从小学、初中到高中,十多年来,语文课的教学都是一样的,无非是学古文、读经典,再教你怎样写标准化的作文,没有一点想象力。进入大学,语文课的面孔还是没变,怎么能引起我们的兴趣?大家只有60分万岁了。”另一位华东政法大学的学生则表示,“不要再用应试的思维给我们上大学语文课了,教材要变,考试方式也要变。”
伴随着大学生对传统语文课程的厌倦,国内高校学生写作能力、表达能力低下已经成为普遍现象,特别是理工科学生。有大学教师在网络论坛上疾呼:“救救语文教育,救救我们的中华文化。我们的教育真出大问题了,过度强调数理化等技术学科的教育、英语的教育,而忽视了我们赖以生存的根本——汉语的教育,这是怎样的一个耻辱和溃败呀!”
即便是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沪上名校,不少理科研究生也存在语文能力的问题。上海大学教授戴世强曾提出:“理工科学子的语文水平实在令人不敢恭维,有些作品简直难以读懂”,他专门撰文建议他们应“学一点汉语语法”。
专家指出,当下,高校汉语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地位边缘化,资源投入不足,教学模式陈旧和教学效果不佳。目前的大学语文教材存在两个误区,一是编成文学史的缩编本,一是编成应用写作的拓展版,这与高中教材无异。另外,师资水平的欠缺的确是导致大学语文处境尴尬的一大原因,需要好的老师用好的文章激发学生对于优雅母语的兴趣。
大学语文课是能上出魅力来的——这是本次语文教学比赛上部分高校优秀语文教师的心声,市教委举办的这次活动,也是推动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尝试。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教师孙益波认为,“给大学生上语文课,教师先要有思想。讲授一篇课文,解读某位作家,首先应在占有大量材料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思考和体会。大学语文老师也应该是个‘杂家’,平时博览群书,多些思考,这样在上课时才会游刃有余,增强感染力和说服力。”孙老师还说,“我追求的是学生上课的‘抬头率’。”
哈佛大学前校长查尔斯·艾略特说:“我认为有教养的青年男女唯一应该具有的必备素养,是精确而优雅地使用本国语言。”怎样做到?仍是要深入地阅读经典,全本地而不是截肢地,深入地而不是浅尝地,这才有所感,所得。或许,这是国内高校语文课程改革的方向。
本报记者 张炯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