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旧书,一杯咖啡,一次慈善——今天,“黄浦温度·书香咖啡”慈善公益活动在复兴SOHO广场启动了。
接下来,在11月的整整一个月里,你用一本科普、文学类旧书,就可以在黄浦区34家咖啡店的任意一家换取一杯热气腾腾的咖啡,每家店限定一百杯,34家店,一个月里就是3400杯“慈善咖啡”。
在咖啡店,当你完成了旧书捐赠,请不要忘记领取一张祝福卡,写下你推荐这本书的理由,还有你想说出的祝愿。这个冬天,将因为3400颗爱心变得更加温暖。捐赠的图书将送往边远山区的学校和思南路上的阅读推广平台——“书香思南·人文中轴”。
旧书-咖啡-慈善,开放的都市公益链条,就这么舒展。观察最近10年的申城慈善方式,可以发现,慈善不再仅仅是“捐赠-接收”的简单模式,从捐赠、接收到回馈的开放式延展,已是公益新常态。如此新常态的底色,是人们对慈善公益更包容、更务实的心态。
2008年,制定《上海市志愿服务条例》时,法规对“时间银行”的设置,颇为引人关注。
当时,“时间银行”可是新面孔。很多年里,人们习惯了“做好事不留名”,做好事,跟“银行”又有什么关系呢?
其实呢,说白了,这个“银行”里储蓄的就是时间。假如你做义工,付出了时间就会被义工组织记录,有朝一日,若你需要,就可以凭借“时间银行”的储蓄优先获得同等时间的义工服务。当时,本市某些区域已试行了“时间银行”。
只不过,这张新面孔,却还是让人不大适应,也就有些个不同说法。有人说,“优先回报”与志愿者服务的“无偿原则”不符,而且,一旦志愿者迁移,在不同地区积累的服务时间,兑现困难。
这话,听上去有些道理,再细想想,就不大对劲了。那“时间银行”储蓄的究竟是什么?恐怕并非简单的“时间量”的记录,更是精神财富的积累,假如人人都有这样的储蓄,全社会就多了一种不可估量的精神财富。
无论是个人还是社会,创造、积累财富——物质的和精神的,才是这世界永恒发展的不竭动力。这也不是什么新见解,两千多年前孟老夫子就断言:有恒产者,有恒心。
两千年后,设立“时间银行”只会促进更多人加入义工行列。要激励普通人奉献社会,就千万别拔高了对义工的道德要求。无论哪个时代,纯粹的“道德巨人”总是少数——所以,“为奉献者奉献”才成了全球公认的志愿者“激励原则”。
2009年实施的《上海市志愿服务条例》中,虽然并未出现“时间银行”的身影,但对志愿者的“现实激励”却已成法定规范——志愿服务活动组织者应当记录志愿者参加志愿服务情况,并为志愿者出具证明材料;招录公务员、招聘员工、招生时,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聘用、录取有良好志愿服务表现的志愿者;需要市政府褒奖的志愿者,民政部门和志愿者协会可以向市政府提出建议。
这些法定激励措施,与“时间银行”一脉相承,异曲同工。
时至今日,“时间银行”的储蓄兑现,在技术上也几乎已无难题——大数据的能量,让“时间银行”的“通存通兑”,水到渠成。或许,你我做义工,这辈子也不会动用“时间银行”里的储蓄;但,“用不用”只是个人选择,“给不给”却关乎社会认同。
有朝一日,在实践中日益普及的“时间银行”,或将成为地方立法的法定规范。
今天,“时间银行”的褒奖法则,已在民间拥有了种种创新和创意,比如,旧书、咖啡和慈善。在今天的启动仪式上,一只承载知识、智慧和思想的“思南鹿”也清新亮相。其实,“思南鹿”是一只鹿形书架,那些送往“书香思南·人文中轴”的捐赠图书,将被一只只“思南鹿”收藏。
有了“思南鹿”,“书香思南·人文中轴”便不只是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的地方,而也将是分享公益、感受温度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