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话题缘起
最近听闻荷兰有个最令人感动志愿者团队,我便登上他们的官网一探究竟,当我看到一张照片时深深被震撼了:两名患者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国立博物馆由一群医护人员及家属的陪伴下,躺在担架床上欣赏她最喜爱的伦勃朗油画《夜巡》的照片。这是志愿者们正在为患者们完成人生最后一个愿望!作为一个油画家,我无法不为此感到震撼……
一件小事有触动 厨房桌上创事业
约在2006年11月,救护车司机基斯·凡尔德布厄(KeesVeldboer)先生在帮助一位身患绝症的退休海员转院,却被告知接收医院还没准备好。在等待的时日,基斯问患者是否有任何想去的地方?退休海员说是否可以带他到码头去,他想向工作了一辈子的大海和鹿特丹港作最后的告别。基斯决心要让这位长者最后的愿望成真:他向他老板请了假并借了救护车,而且他的同事们都乐意帮助他。那天阳光璀璨,基斯和同事们陪患者及家属坐观光船游览了鹿特丹附近的海港。实现了心愿,退休海员喜悦的泪水在脸上奔跑不停……数月后,基斯和他的护士妻子茵珂(Ineke)在他们厨房桌上创立了“愿望的救护车”基金会。九年来,“愿望的救护车”团队已为约7000名急需关爱的人们完成了愿望;并以这样的爱让他(她)们无遗无憾、安安详详地踏上了远行之途。
公益慈善无国界 不分年龄有心愿
该团队义务服务的对象可以是任何年龄,到目前为止最年轻患者是10个月大,而最年长病人是101岁。他们对接受服务者的唯一要求是,非要用担架出行的绝症病患。每个临终患者的愿望都有所不同有要往森林吸氧的、有要坐飞机赏云的、有要去参加婚礼的、有要与家人团聚的、有要玩动物乐园的、也有要听音乐看戏的等等。
现不仅在荷兰,该基金会还在以色列、比利时、德国和瑞典等国帮助设立了类似的救护车服务。即便是做公益,也可以和他国相互学习借鉴取长补短。荷兰“愿望的救护车”志愿者之善举是否会给我们什么新的启示?真切希望有更多的人以捐款或其他各种方式支持该基金会。
艺术无价当珍惜 有担当才获尊重
虽然每个病患有着各自不同的愿望,但最让人印象深刻并深为感动的还是那些患者参访艺术博物馆或画廊的故事,媒体也喜用患者观画的照片报道。我想这不仅是反映出人们对艺术的热爱和对艺术家的尊重,这也充分体现出艺术之魅力所在。所以艺术家在创作作品时要铭记自己的社会责任和文化担当。一幅能流传久远的经典之作,画里画外都有精彩的故事贯穿。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是这样,委拉斯凯兹的《宫娥》也是这样,伦勃朗的《夜巡》更是这样。这就是人们为何在瞑目前还要再看一眼的原因吧。
当然,热爱艺术和尊重艺术家也不能仅停留在口头上。真正的艺术家在创作一幅传世之作时,也许要倾他们一生的心血。绝大多数人甘愿与贫困潦倒为伴终生。但他们的作品有担当,而且不仅属于当下更归于未来。这样的作品能经得起几个世纪的检验和受到几代人类的尊重,才能成为人们“最后之愿望”。
当一个人风蚀残年接近生命尾声之际,多么渴望能有一双硕大并且充满爱心之手来呵助了却人生最后的心愿……而荷兰“愿望的救护车”基金会志愿者们就是这双温暖的巨手。有约230位志愿者和六辆救护车组成的这支专业团队,义务免费为那些临终病患实现“最后之愿望”奉献出自己赤诚的爱。(本文作者为美国华裔美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