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个多月前,周功鑫接到了一位台湾家长打来的感谢电话。这位家长说,女儿读六年级,平时不喜欢看书,应付学校的课程都够吃力,课外书根本不碰。他买了《图说中华文化故事》的第一辑悄悄放在家里,结果女儿一口气看完了,还要求给她买第二辑。“非常抱歉,我们要到明年6月才能出第二辑”,说到这里,周功鑫有一点小小的得意。“两岸的青少年都相同,忙着应付考试,没有多余的时间去看课外的东西。有人问我既然根本没有市场为什么还要去做,我说在孩子们重要的成长过程中,如果你给了他们好的读物,他的一生可能都会改变。我们做这套图文书,就是希望通过他们熟悉的图像方式,提起他们的兴趣,让他们在做功课之余,还会想到读一读这些书。”
细节必于史有据
书是给孩子们看的,但周功鑫丝毫不马虎。学者出身的她,对于书的质感要求很严,图画中的人物造型、衣着、摆设以及生活用品、乐器等全部都得于史有据,甚至连植物都不能有偏差。
每一册绘画故事都附有“图画知识”和“延伸阅读”两个补充环节,特别介绍故事中出现的细节补充、参考的文物原图、用途及所藏博物馆等信息,进一步阐发故事中隐含的文化知识和背景,比如,《完璧归赵》这个故事的“延伸阅读”,就详细介绍了怎样分辨璧、环、瑗、玦以及它们各有什么含义。《邯郸学步》中的“图画知识”环节,配图介绍了何为带钩,何为直裾短衣,何为曲裾深衣等数十个知识点。
为何要费这么大的心思给小人书补充考据?周功鑫解释说,其实孩子们的兴趣只在于成语的部分,其他的图画故事、延伸阅读,还有整套书的导读,都是为父母和老师预备的,“这些辅助资料可以让他们加深认识,带领孩子阅读时孩子就能获得更多。”
严格考据是一回事,但语言风格可不能八股。周功鑫说,根据她多年在博物馆教育中积累的经验,孩子毕竟是孩子,教育必须分龄分接受能力,写孩子的书必须讲孩子的话,所以文字完成后,她都会改一遍,“我改完之后还有一个儿童文学的老师来改,所以它不是那么生硬的。”
探究背后的故事
《图说中华文化故事》在周功鑫的计划中,是一个“十年大业”,目前打算做150册,也就是150个成语故事。为什么选择成语讲文化故事?周功鑫说,因为真!“我们知道成语是史实,它是真真实实在历史上发生的事情,可是里面又很丰富。坊间大部分的成语故事,你看到的是什么?只有四个字的解释!一般人看不到背后的史实,看不到特别的时代背景,也看不到特别人物的作为。可是我看到了,因为我在博物馆那么久,一直在探究背后的东西。希望通过我的整理,把背后的东西比较完整系统地体现出来。比如这次的10本讲的是赵文化,50本一出来,整个战国就清楚了。”
成语的数量庞大,收入书中的成语是如何挑选出来的呢?周功鑫说,150个成语,分布于四个朝代:先出版战国的50册,之后还会出版关于汉代的成语故事集50册,唐和宋各25册。之所以这样选择,周功鑫说:“这四个时期是中华文化发展最灿烂的时期,我们是用成语作为媒介,介绍历史、文化、艺术以及生活美学。”选择成语的标准,第一是故事性要强,第二是人物有特别之处,“希望小孩子读完之后,能够看看先人的本事,蔺相如啦廉颇啦,都各有特长,对孩子们来说,榜样很重要。” 本报记者夏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