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光指出,恐怖袭击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大规模伤亡的袭击,制造恐怖气氛,扩大自身影响,给当地政府施压。而人口稠密的大城市、特别是大都市就是最佳目标。各国都在加强大城市反恐能力,制定反恐机制。潘光介绍说,目前的反恐机制大致分为4个部分:一、预警机制,也就是通过情报收集,预防恐怖袭击发生。如果无法阻止,则提前通过红色或橙色警报提示社会防范。潘光认为,巴黎的预警机制此次可谓失败。二、快速反应机制,即恐怖袭击发生后,反恐部队与警方密切配合行动,抓捕恐怖分子,解救城市平民。三、后果处理机制,即对于恐怖袭击之后产生的诸如大火、毒气等次生灾害的解决及对于受伤人员的救助、死难者家属的安抚等工作。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全民教育机制。潘光指出,要让老百姓都了解并能熟练掌握应急和自救技能,一旦恐怖袭击发生,才能将伤亡降低到最小。像上海的反恐部门就印制了许多反恐教育材料分发给社区,今后还将在全社会范围内组织更多相关教育活动,以提高防范能力。
对于发生在13日晚上的恐怖袭击事件,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法国问题专家宋卿认为,法国的移民融入政策失败、经济情况糟糕、政府在中东问题上的所作所为,巴黎再次成为恐怖袭击的目标并非偶然。
宋卿介绍说,13日晚连续发生的几起枪击爆炸事件集中在巴黎东北部和北部,“这些地区本来就不太安全”。然而,当地糟糕的治安环境只是为袭击事件的发生提供了有利条件。宋卿表示,当前极端组织“伊斯兰国”势力大有潜入欧洲的趋势。而作为传统移民国家的法国,其不成功的移民融入政策令穆斯林群体难以融入主流社会。“另外,不同于经济情况尚好、急需劳动力的德国,法国失业率高达10.2%”,国内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
宋卿分析,在这种情况下,好不容易逃离战火的叙利亚难民却难以在法国就业,最基本的温饱诉求无法满足,更容易受到“伊斯兰国”组织的蛊惑。与此同时,法国社会本身存在种族歧视。“法律规定不允许种族歧视的行为发生。但这样的法律出现本身就足以说明问题依然存在。”而在《查理周刊》遇袭后,法国警方提高了安保警戒。但法国人骨子里对于移民的歧视态度令宋卿怀疑,更严厉的安保措施可能激化已有的社会矛盾。
法国在中东问题上的政策也令法国再三成为极端分子袭击目标。宋卿指出,无论是在利比亚还是叙利亚问题上,法国都过于“强出头”。尤其在面对叙利亚危机时,法国暗中支持反对派,积极地想要推翻巴沙尔政权。“某种意义上说,法国政府是在为错误的外交政策付出代价。”
宋卿表示,从短期来看,13日晚的袭击将严重影响到已进入倒计时的巴黎气候大会。离11月30日还有十多天,巴黎形势令人担忧。从长远来看,欧盟如何更好地在成员国间分配难民,帮助他们就业十分重要。 本报记者 齐旭 卫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