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画民族化”是种焦虑症
马琳:题为《东庄》的肖谷作品展是对这位艺术家近期作品的一次展示和讨论,这个昨天在上海油雕院美术馆举办的个展呈现了肖谷长期以来对油画民族化的探索。传统绘画在当代的转换,“油画中国画”如何发展是这个展览要讨论的一个话题。
“油画民族化”一直是中国油画界争论不休的问题,也是新中国油画史的一条主要发展线索,那是一种将油画材料与中国传统绘画题材融成一体的绘画。肖谷早期的油画受到了“油画民族化”的影响,他的“西域组画”系列以油画笔触来代替写意笔墨,以山水图示替代风景写生就是这种“油画民族化”的方法之一。2002年之后,肖谷的绘画主题经历了一次转折,他从对“西域”题材的关注转向对中国文人画的关注。“东庄”成了他近十年来持续创作的一个主题。
“油画中国化”是肖谷这次展览的引申话题。肖谷花了十年的时间来进行这个课题研究,并以创作和展览的方式呈现出来。这种研究型的创作方法是笔者十分赞赏的,它不仅能让艺术家深入思考创作问题,也有助于批评家更好地分析艺术家创作的来龙去脉。但对于“油画民族化”或者说“油画中国化”这种提法,笔者一直不是十分认同,在当代艺术发展多元化的今天,过多地强调“油画民族化”或者说是“油画中国化”会使油画患上一种文化身份或者说是大国身份的焦虑症。当代艺术应该更多地关注社会问题,如果油画还属于当代艺术的话,它在关心人类精神家园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对社会问题的关注。这是我在此想与肖谷讨论的一个问题。当然,我们并不要求所有的艺术家都去创作反映“中国问题情境”的作品,也不是每个人都需要以这种深深潜入现实生活的方式创作艺术,但是面对许多的社会问题,如果更多的艺术家能够选择让讨论社会问题成为艺术的关键词,不是更好吗?
油画本姓“油”
稻壳儿:我担忧与质疑之一:在油画中国化可能性创作实践和理论形成的背后,是否存在企图用“中国化”的概念来“界定”油画的文化属性,会不会在逻辑上出现一种外延阔大而内涵不仅不大而且不清晰的困境。我的担忧与质疑之二:是肖谷表现东庄及东庄系列油画作品的“中国文化意味和中国艺术精神”的文化属性。我认为这种“意味”和“精神”的特质只能说属于中国南方文化,而不能涵盖“中国”的大概念。事实上我们经常讲的所谓“中国文化”是有局限性的,我认为比较完善的提法是:华夏文化,它是宽泛的,而不应该是某一类型的。我的担忧与质疑之三:是肖谷的这类表现东庄及东庄系列油画作品是真正传统意义上的油画吗?虽然在油画中国化创作实践和思考上我们应该持有宽容的态度,但在有着深厚传统油画概念和学理研究上是不能模糊的。油画中国化的外在徽式与欧洲传统油画语言之间的关系,不应该是简单糅合或折衷的关系,油画本当姓“油”。
我认为在中国油画发展的必然道路上,中国油画的本土化是要在与自身文化的历史性格和传统中,在艺术家的实践智慧和理论梳理基础上,使之形成我们中国油画的特征及体系。这需要进一步的思想的融汇、学术交流和艺术实践,需要更加清晰、更加明朗、更加深入的学理研究与形式面貌。虽然肖谷“十年磨一剑”的表现东庄及东庄系列油画作品具有高颜值的“辩识度”,但我还是有些担忧和质疑的。这种担忧和质疑是从如何油画真正中国化的路数上来思考的。我希望社会和学界能以“东庄——肖谷作品展”的东庄及东庄系列油画作品的思考,在文化与学术上生成良性的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