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回的“已晚谭”,是从“皮卡阅兵”扯到“囚车方阵”,有友人读了,觉得“颇感沉重”。那这一回咱们轻松一点,不讲官场之事,也不谈官员风气,来说说小小一只菜盘子,总不会过于“沉重”吧!
近日去海边吃饭,菜单之上,赫然一款“过雪山草地”,于是不禁想起肖华将军的同名红歌,“雪皑皑,夜茫茫,高原寒,炊断粮”,以为是一道“红菜”,端上来一看,原来竟是青菜两棵豆腐渣一坨,与“雪山低头迎远客,草毯泥毡扎营盘”没半毛钱的关系。从“过雪山草地”,想起了数年前在某地点过的“赫鲁晓夫煲”,原来就是土豆烧牛肉!当然也不无道理,“共产主义就是土豆烧牛肉”,不是这位前苏共中央第一书记的名言吗?
天南海北的餐馆,千奇百怪的菜名,当然林林总总。“走在乡间的小路上”,不是一首歌,而是红烧猪蹄加上香菜缀边;“穿过你的黑发我的手”,更不是一段情,那只是海带炖的猪手呵。“雪山飞狐”,就是炒虾片加炸虾皮,“母子相会”,就是黄豆炒黄豆芽,“红灯区”就是辣子鸡丁,“严刑拷打”就是竹笋烧肉,“乌云遮日”原来是紫菜蛋花汤,而“玉女脱衣”也只是去皮的黄瓜而已。一盘鸭屁股,叫做“独秀峰”,两个剥光的卤蛋,叫做“小二黑结婚”,青辣椒炒红辣椒,美名“绝代双骄”,猪口条加猪耳朵呢?就叫“悄悄情话”啦!“关公战秦琼”是什么菜?原来是西红柿炒鸡蛋——红脸对黄脸。那么“青龙卧虎”呢?竟是白糖上搁黄瓜哦。当然据说还有最绝的“心痛的感觉”,50元一杯白开水,叫你肝胆俱裂,痛不欲生!
自然还有拿政治、拿党史来开涮的,“过雪山草地”之外,早有了“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突破乌江”等等。“井冈山会师”是个啥?竟是夹干肉青菜底。“一国两制”,变成了煮花生与炒花生;所谓“粉碎四人帮”,是花生、瓜子、核桃、莲心四“仁”一菜,请君以牙“粉碎”之;至于“拨乱反正”,更不过是京葱蒜丝们胡“乱”一堆,任你用筷拨之而已。
除此之外,林林总总的菜名,竟与“时事”相借,餐馆老板们,似乎还十分地“与时俱进”呢!菠菜炒木耳,叫做“波黑战争”;毛芋条竖起来,烧上番茄汁,就算是“轰炸世贸”。当然不止小小菜名,便是餐馆的大名,不是也有“奇思妙想”么?“9·11”次日,东部沿海,就开出了“拉灯餐馆”;汶川一地震,“5·12震锅”不也在灾区边上鸣炮开张了吗?至于长江边上大桥下面,忽然竖起一块偌大店招,“八锅联君”四个大字赫然在目,这当然不是百年前一路烧杀的“八国联军”,那只是一家火锅店而已哦。于是人们不禁想起这样的“创意”:开一家餐馆,挂牌“饭醉团伙”,开一家美发店,名曰“飞发走丝”,服装店叫做“衣冠勤售”,玩具店叫做“稀特乐”,至于小小一间剃头铺,不也早已自封了“最高发院”吗?
还是回到千奇百怪的“菜名”来。对于这个“现象”,有人怒斥事涉欺诈,自然也有人认为这只是一种无聊,或许还有一点“幽默”呢!而有识之士,高人学者,吃过“赫鲁晓夫煲”之后,说这又是一种“文化”!这当然时髦,也不乏深刻,但从“过雪山草地”到“赫鲁晓夫煲”,又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化”,它果真那样“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