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南方知名的连锁便利店品牌,拥有近5000家门店,他们发现,每天来光顾的消费者尽管不知道他们叫什么,家里住那里,但是这些人都会携带手机。手机有时候能代表消费者的收入水平,他们通过技术手段了解到,在中午12时为一轮高峰客流时间,路过的消费者中拿“苹果”的为562人次,“小米”为563人次;然而,进店的人中,拿“苹果”的比例是27.56%,“小米”则是44.08%,由此可以初步判断,门店的产品对“小米”更有吸引力。如果要吸引更高端的“苹果”用户入店?那则需要橱窗进行再设计,产品再选择。
互联网营销对于众多初创公司,以及希望借助互联网转型的企业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而今天简单的公众号发布,朋友圈互动、微博传播已经不足以满足于实际的推广需求。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初创企业、传统企业向互联网转型都需要建立消费者运营的概念。
“很多时候,微信的浏览量,转发率是我们考核绩效指标的主要依据,但是对于实际的转化率,往往很难有一个定性的衡量。你获得的究竟是单纯的‘粉丝’还是‘消费者’?你的粉丝最终多少成为了品牌的消费者?一次互动活动给您带来的实际价值是否可以量化?” 赛捷软件上海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周强一直在思考这样的问题,这正是一个互联网时代的新课题。也基于这样的思考,赛捷软件打造了 “SAGE AIR ”消费者运营互动平台,该平台基于对人的社会行为的深入研究后提出的,其核心理念是“营销无形,传播入心”。“空气理论”将消费者运营分为三个阶段,即消费者吸引、消费者创意互动、消费者保留。
“任何人,只需拥有1000名铁杆粉丝,也就是无论你创造出什么作品,他都愿意付费购买的粉丝,便能糊口”。社群经济时代,一千粉丝理论大行其道,但真有那么容易吗?
月星集团曾经是人们眼中的传统商业集团,现在,其家居类产品定位于有设计感的产品,在探索新媒体营销的过程中,也遭遇了许多痛点。“比如,我们在企业公众号推出了各种创意设计活动,让特斯拉接粉丝到门店来参加活动,如果有100个粉丝预约,到场的可能不到30个,真正实际购买的就更少。因此,我们正在积极构建全方位的O2O营销平台,为商场、商家、消费者达成多方共赢的局面”。月星集团电商中心总经理陈信祥介绍说。
月星集团副总裁顾春峰介绍说,月星正在进行一次大规模的“设计粉丝”实验——原来严肃的官网转型成为电商平台,一切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通过实施一些消费者吸引和营销的技术手段,短短2个月的微信粉丝量超过了过去2年的总和。在周强看来,越来越多企业正在打造的消费者资产库,及时动态反映销售者的各类消费属性以及观察其变成会员之后是否存在使用和转化行为,从而描绘出消费者的精准画像和个性特征,如是价格敏感型,还是感性触动型等等,有了这些特征,便能有针对性地设计相关互动策略。
互联网+时代,初创企业有了更多的营销策略与品牌打造方法,借助IT系统,技术手段将关注转化成消费,产生最大化的利益和回报,成了下一步各商家都在思考的问题。这将是一次将“粉丝”转化成“消费者”的大设计课题。
2015年12月11日在上海众创空间和共享办公Linckia海星客举办的亚里士多德演讲分享活动,将围绕“恋上消费者”为主题探讨互联网+时代的营销理念,欢迎有兴趣的读者前来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