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黄仁伟指出,把中国最重要的一系列新概念作为论坛主题,是判断国际关系的一个新逻辑。美国坚持自己的霸权体系、盟国体系、价值观体系,老战略不能适应世界新现实,导致盟国内离心倾向越来越严重。美国在战略方向上出现历史性错误,反过来证明中国的价值观、安全观、义利观、发展观符合世界潮流得人心。
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吴心伯认为,美国今年对中国是“三感交集”。一是焦虑感:对中国发展势头上升的焦虑,对中国战略思维和战略意图的焦虑;二是挫折感:在亚投行和南海问题上的应对未能获利;三是迷茫感:认为对华战略出了问题,应该改弦更张,但不知道什么战略才有效。而从中国处理对美关系来看,是稳中有进,扩大合作,顶住压力,管住摩擦。
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院院长冯绍雷认为,今年中俄关系深度接近成为国际关系主轴,中国“一带一路”战略带来震撼,不仅涉及国际关系,而是体制性巨变。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中心副主席潘光认为,今年中国努力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做好周边外交工作,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积极参与多边机制发展,扎实推进公共外交和人文交流,有些动作非常大,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名誉所长朱威烈指出,西方国家把主要力量放在推翻叙利亚巴沙尔政权上,在反恐上则显暧昧,实际上并未能打击恐怖主义有生力量。而俄罗斯介入在叙利亚反恐产生了很大影响。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咨询委员会主席吴寄南认为,今年中日两国力量对比处于转型的拐点,两国关系目前企稳向好,但仍处于“超低空飞行”的新常态。
上海交通大学环太平洋研究中心主任王少普认为,安倍政权严重右倾导致日本战略独立性下降,内外矛盾增多。美国提出“亚太再平衡”战略,日本被紧密地绑在美国“战车”上。
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沈丁立认为,今年中国和朝鲜半岛关系总体平衡,中朝关系的关键仍是朝核问题。中美关系涉及三方面问题:信息安全、海洋安全和战略应对。
上海自贸区研究协调中心秘书长徐明棋认为,亚投行是中国参与完善全球治理及其制度的举措,人民币进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则标志着人民币国际化的进一步推进,中国推动建设的亚太自贸区有更大的包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