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此,网友们怎么看呢?本报为此推出了民调,截至今日10时,共有2774位网友通过新民晚报APP、新民网、新民晚报新民网官方微博等平台参与了关于此事件的“新民调”。
本次调查中,有多达七成(70%)的网友表示“是运营商坑流量”。网友“小迷糊1814”留言:“你没事下载同一个视频24遍玩呢?要说是不间断下载24个视频还有可能。”网友“又飘雪了”推测:“是浏览器和移动运营商联手赚钱,网页不停幕后预下载,运营商乐观其成,消费者被宰还没法。”网友“caucMR”则调侃道:“下载速度真快!移动在夸自己的网速快吗?”
但也有5%的网友认为“是消费者误操作”。网友“跳跳星”留言:“我觉得,你确实是用了流量!只是自己没注意而已!还有可能是你的手机问题!”网友“5097267027”也表示:“不要扯什么偷跑流量?自己不注意开个热点,下个视频。这不能怪移动,即使不是自己主观上,哪怕是手机中病毒,这也和移动没关系吧?”而网友“最后的名导”则认为:“不装乱七八糟的软件,不用手机或者用WiFi时关掉4G,我就不信流量还能偷跑,很多所谓的流量偷跑都是乱装软件或者操作不当造成的。”
同时,有8%的网友表示“签约就该承担合同风险”。网友“西西浪”留言:“事先有合同约定的,按合同执行。”网友“七色彩虹下微笑的花儿”则质疑道:“既然是流量的问题那就解决流量的计算问题,此人提出要求6位靓号为何,总觉得有敲诈的意思。”
此外,还有近两成(17%)的网友表示“应让用户设流量上限”。网友“WebBreaker”留言:“手机流量是在什么时间段被‘盗’的,用户已经知道了,移动公司为什么不向用户提供其他更详细的上网信息?光有上网时间段信息,移动公司也无法证明自己是清白的!”网友“fanboshi”则建议:“其实,运营商为何不让用户编辑一条短信,用来设置一个超出套餐的限额?比如,我设置了一个50元的限额,当不管什么原因导致超出套餐的费用达到50元时,营运商立即关闭我的数据链接业务,只有当我致电客服或者重设一个更高限额后才再次允许我使用数据业务。这个应该很简单实现吧?”
从本次调查看,大部分网友对目前流量扣费规则存在疑虑,消费者期盼运营商在扣费时能提供更透明的流量使用信息,在超额流量收费上限设置上也能更尊重消费者本人的意愿。这些合理改进建议并无多大技术难题,如果相关运营商不能自我修正,监管部门、消费者保护机构理应督促运营商早日改进服务,更好保护消费者的知情权、自主选择权。 新民网记者 沈小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