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少林寺的印象,缘于一部电影《少林寺》。她吸引我之处,就是僧人的武功和扶危济世普救众生的精神。这次,我应“嵩山问香·中国第二届香文化论坛”之邀,顺便观光了这座“天下第一名刹”。她给我的思考,却是颠覆性的。
少林寺处于中岳嵩山的南麓,在河南登封境内。登封,公元前一千多年,周公就在此设立测景台和观星台,建立土圭以测日影。其后一千七百余年的唐代,在原址仿旧制建成的石圭测景台,至今保存完好。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也在这儿建起观星台,并成为全国27个天文观测站的中心观测点,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历法《授时历》,就据此观察、测量、演算而成,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天文台,也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观测天象的建筑之一。为什么如此青睐登封?就因为周公和郭守敬等历代贤哲,按其朴素的宇宙观,都确认登封是天地之中的一方水土,是“天地之中”宇宙观最佳的验证场。
不过,我在郑州下火车驶往登封市的途中,所获印象并非如此。进入登封市区,我以为这儿就是少林寺。要不,沿途扑进眼帘的,为什么都是各种名字行世的少林武术院校?各种与少林相关的商店?连最宽敞的道路,也以少林大道名之?直到下榻鹿鸣山庄,才知离开“大乘胜地、禅宗祖庭”的名刹,还有半个多小时的车程。想不到,历来被誉为“天地之中”的这方宝地,就这样给少林寺或者说给“少林文化”淹没了。
此情此景,我不能不感叹价值取舍之无常。这感叹,一踏进中岳庙而被推到了顶峰。不过,仍然是这个中岳庙,却使我的感叹峰回路转。
应该说,中岳庙的历史比少林寺更为悠久、中国特色更为鲜明。她是中国道教的著名宫观,建于北魏,群山环抱,布局谨严,规模恢宏,红墙黄瓦,金碧辉煌。其面积为中州祠宇之冠,也是五岳中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筑群。数人才能环抱、具有四千余年树龄的柏树到处都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她和“天地之中”8处11项历史建筑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其中包括少林寺,可见其珍贵。可惜,强势的少林寺,却逼得她门可罗雀,冷清之状,可用凄凉两字来形容。然而,这只是初踏进庙门时的直感,徜徉于庙宇之间,静观殿堂、古树,很快便有一股静谧之气,可以捉摸般地悄然潜入我心灵深处。细细一掂量,分明是“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而来的静气!让我想到了鲁迅《出关》中关尹喜与老子的那段妙对,老子张开嘴问关尹喜,问他看见什么?关尹喜说舌头。老子说,对了,牙齿没有了,而舌头还在。中岳庙的静气,传递的不正是柔性的魅力吗?
是的,我开始领悟身处这个“天地中心”的深层次意义了。文化是柔性的,被当代人称之为软实力,文化也是多元的,包容的,既有佛教,也有道教、或其他宗教和儒家;既接受外来,也继承传统;既可以遁世修持,也可以以武功入世干政,辅佐明君;既可热,也可冷。唯有多元,才展示天地的丰隆博大;唯有包容,方显出中心的深厚;唯有多元与包容,才具吸引力并凝聚出不可抗拒的强度与力度。华夏文化的广博悠久,就在于不争一时之鼎盛,而在于其“善利万物而不争”并无所不至的柔性与耐力。
于是,我再一次想到了弥散着一股霸气的“天下第一名刹”。当然,这一次想到,不再是原来那个少林寺,而是少林寺之所以被誉为“大乘胜地,禅宗祖庭”的达摩祖师。达摩祖师,一苇渡江,断臂求法,独处山洞,面壁十年,悟透了禅定,开创了中国禅宗,然后只履西归,但恰恰是他,也是少林盖世武功的始祖!在民间传说中,他这份静气与定力,居然在岩洞石壁上留下静坐参禅的身影,出神入化,成就了刚柔相济、动静相辅的最高典范!“天地之中”有静气,静气不只在中岳庙,还应该参悟的,还能体现多元与包容文化精神的,更有少林文化中的这一处胜景。
这一启悟,让我真有“蓦然回首,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惊喜。到了少林寺,我不顾天梯般几千级让年轻人都望而生畏的石阶,以少年意气,一口气登上了达摩洞。冷寂的达摩洞及粗陋的汉白石巨型座像,正以中岳庙一般的静气,在高山之巅期待着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