蔷薇蔷薇今又开。本报著名专栏“蔷薇花下”移置“花房”静养数年,终于又和大家重新见面了。最令人惊喜的,莫过于它是随着晚报新媒体“新民邻声”的降生而复苏的。7月19日在新媒体“邻声”策划会上,报社领导郑重宣布:新民邻声·热线版恢复“蔷薇花下”专栏,新媒体要传承晚报老文脉。听闻此言,众人欣然。
讽刺新闻小品“蔷薇花下”曾是本报社会新闻版的一个固定栏目,创办于1982年本报复刊之时,旨在批评和讽刺违反社会道德等方面的人和事,用晚报老总编束纫秋先生的话来说,就是“对社会上的不良现象用蔷薇花刺扎一下”。“蔷薇花下”大多是通讯员、读者来稿,往往故事很精彩,但表达不清楚、叙述繁复。我清晰记得,有段时间束先生亲自把关,每篇“蔷薇花下”都被他涂抹的红圈满纸难以辨认。再后来便指定专门改稿编辑。当时群工部不少资深记者如季斌、严正成等都担任过“蔷薇花”的专职编辑。社会新闻版的老法师陈亮先生、姜丕基老师更是深得花中三昧,经他们润色修改的“蔷薇花”无不讽刺性强且情趣浓烈,令人读之击节三叹。
“蔷薇花下”每篇文章三四百字,皆配有精致幽默的漫画一幅。别看这些漫画尺幅短小,但画技精巧,人物神形兼备。配画的漫画家有乐小英、周月泉等画坛名家,也有郑辛遥、孙绍波、张坚明等后起新秀。30多年过去了,这些漫画新秀现在早已成为中国漫画界的主力,辛遥、绍波更是屡获全国漫画奖,风头甚健。
“蔷薇花下”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大批读者和作者。晚报鼎盛时期每天可收到数麻袋信件,其中相当数量是“蔷薇花”来稿。“一个故事、一幅漫画、一点讽刺”构成了这个专栏的主要特色。1986年“蔷薇花下”专栏获得全国好新闻奖,1997年上海电视台根据“蔷薇花下”的故事,拍摄了同名电视连续剧。有个叫陈谟凯的通讯员,在单位工会工作,喜欢写作。他把自己的所见所闻,调查核实后写成“蔷薇花”,九年间在“蔷薇花下”发表小品文200多篇,题材多样且有对话、独白、故事等多种写作体裁。1996年5月本报专门为陈谟凯举办了“蔷薇花开两百朵”的作品研讨会,报社多位老总出席,在通讯员中可谓轰动一时。
几年前,由于种种原因,“蔷薇花下”专栏移搁“花房”暂别读者。但大家并未忘记这朵带刺的小花,许多读者都为她的暂别而惋惜。报社老领导和社会新闻版的老编辑也都情牵小花,盼它早日复出。本报转型重器“新民邻声”是面向社区反映民生关注民意的新媒体,“新民邻声”依托社区通讯员,并为“蔷薇花下”专栏配备了专职编辑,“蔷薇花”借此新生是它的庆幸。如今,我们不仅能在报纸上静观花影,也能在网络上闻到花香。祝“蔷薇花”散枝开叶,越开越鲜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