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虽然也到居民区党支部报过到,但没什么归属感,自己很少会主动开展服务。”“平时上班已经很忙,周末没时间参加社区的大型活动,希望做点力所能及的事。”在职党员进社区并非新鲜事,但由于时间、管理、考核等局限,易流于形式,难形成常态。“既然党员到社区报到了,就要名副其实地参与活动,而不是‘报到时轰轰烈烈,活动时冷冷清清’。”恒信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孙士兴介绍,作为金山工业区规模最大的动迁安置小区,成立在职党员党支部,对每位在此居住的党员建立信息档案,旨在健全工作机制,促使党员亮明身份,接受居民监督。
在职党员弘晖党支部根据每人专业特长、服务意向、时间安排等,将104名党员分为4个党小组,拟定不同活动方案。例如,第四小组以中小学教师党员为主,利用暑期时间为社区青少年辅导功课,或是组织绘画、科普等社会实践。
给社区单亲孩子购买小书包、为失独家庭老人举办生日会、清除楼道内黑色小广告,除团队认领公益项目,每名在职党员还个人认领“微公益”“微心愿”“微服务”等项目,这些看似“举手之劳”的小事,都是由居民事先开出“菜单”,切中社区日常生活“诉求”。
在职党员每人一本通讯录,便于互相联系沟通,提升社区凝聚力;人手一张社区活动记录卡,详细登记志愿服务情况,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多措并举,打通在职党员进社区的“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