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上影集团和上海博物馆的专家和粉丝在上海影城约会,探讨学术真实和娱乐想象下的考古到底距离有多远?近百张活动入场券被充满好奇心的考古爱好者“秒杀”。
盗墓和考古不具有可比性
有人说,考古和盗墓是不共戴天的两极。那么,盗墓和考古到底有什么关联?好奇的观众在讲座开头,就把这个问题抛给了上博专家。
上博考古部主任陈杰开门见山地为考古“正名”:“盗墓和考古是完全没法对比的工作。盗墓是一种违法行为,考古是一门科学,经历非常繁琐和漫长的步骤,探寻历史和文化,不是寻宝鉴宝。”
上博研究员、前上博教育部主任郭青生补充道,除了在重要墓葬里发现重要器物之外,考古学者的目光不限于遗址里的精美文物的发现,还要研究墓葬所处的社会。考古中发现了人体骨骼、植物遗骸或者残破品,我们都会非常兴奋。它们经济价值不高,却是考古学者的“宝贝”,因为它们蕴含着各种历史密码,解码这些重要材料,考古学者可以复原当地的生态环境、人和环境的互动关系。
陈杰告诉记者,作为博物馆研究员,他愿意多次告诉公众真正的考古学是什么。电影通过艺术手段虚构了一个玄幻故事的背景,引发了大众对考古的兴趣。那么我们愿意利用这个机会,来解释我们正在从事的真正的考古工作。
中国有厚葬的传统,盗墓行为在历朝历代都有发生,盗墓者贼心不死。如今的博物馆的考古工作者是不是应该抢救性地去保护,在速度上胜过盗墓者呢?
郭青生回答,这个问题让很多人感到疑惑,重要的考古墓葬比如秦始皇陵,挖还是不挖?郭青生说,作为考古学角度而言,一个时代只能做一个时代的事情,不可能穷尽挖掘祖先的墓葬,我们要留给子孙后代做研究。还有,在保护技术不成熟的技术下强行开掘,可能无法保护出土的文物。刚刚开掘兵马俑时,刚出土时的色彩都是绚丽的,但是如今成为了瓦片一样的颜色了,能够幸存的彩俑不多,非常可惜。现在有些技术过关了,能够保护更多的彩色兵马俑。
介绍博物馆真正的考古知识
在研讨会现场,不少对考古有兴趣的年轻人,同时也是《盗墓笔记》的忠实读者,坐在前排的高二女生刘沁盈就准备在明年填报考古专业。陈杰估算,全国持证的考古工作者只有千人,规模不大,对立志投身这项工作的同学而言,要忍受艰苦条件。考古学像海绵一样,不断吸收新学科新技术成果,不断加入考古发展和考古认识。每一次参加工作发掘和研究,带着发掘问题的眼睛,发现问题和寻找问题。
上影集团生产技术部负责人余梁介绍,电影《盗墓笔记》是超现实作品,是年轻人喜欢的电影题材,对新一代的影响力比较大,上海博物馆是国内一流的权威博物馆,我们希望上博的专家能够告诉年轻人,盗墓是一个艺术题材,要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还是要走进博物馆。
两位主办方都赞同,借着电影上映热潮,介绍博物馆真正的考古的知识,对双方都是一种尝试。电影会吸引观众来关注考古题材,引导年轻观众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不过,电影是虚构的艺术,牵涉到的考古知识,还是要听专家的解读。他们相信,有辨别力的观众,不会把电影和考古画等号。
上影集团表示,一些青少年观众在思想认识和价值观上出现一些负面倾向,此次上影和上博正是基于创新社会教育方式、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考虑而联手合作,普及考古学知识和相关法规,为构建和谐社会尽本职力量。 本报记者 乐梦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