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00年前,就有一批批艺术上的“哥伦布”,我们可以看到他们的桀骜不驯的创作,用自由广延的思维,在艺术之路上开疆拓土,一次又一次地突破了对客观事物的固态描摹——他们创造了新的道路和方法,来映射全人类的普遍心绪。他们书写了西方20世纪的艺术历史。
《蓬皮杜现代艺术大师展》将于明日在上海展览中心对公众开放。昨天,本报记者前往展览现场先睹为快,除了少数影像作品没有播放外,其余作品已经按年代倚墙陈列。
一年一人一件
昨天上午10点,布展接近尾声,若干工作人员正准备将最后一件架上作品挂上墙,作品有着厚厚的画框,作者正是与上海有缘的法国雕塑家阿曼。他成熟期作品10多年前在此次展馆的门口矗立,南京西路上《飞跃的马》外形通俗又寓意吉祥,被视为最协调的城市公共雕塑之一。此番到沪展览的作品里,蓬皮杜中心却带来由重叠的防毒面具组成的《家,甜蜜的家》,眼花缭乱的切割让观众躁动不安起来,比起骏马和提琴人见人爱的圆熟风格,这件1960年作品带有尖锐的实验锋芒。
展览陈列设计借鉴了中国古典建筑元素,参观路线形似碑林,按照时间排序,依次陈列出绘画、雕塑、影像、设计作品和建筑模型。展览的作品共涉及72位艺术家的71件作品,涵盖了20世纪西方艺术史上几乎所有最重要的艺术家及其代表作,采用1+1+1的模式,从1906年到1977年,每一年选择一位艺术家在当年创作的一件作品。
阿曼只是耳熟能详的艺术家之一,到沪参展的还有布朗库西、杜尚、夏加尔、曼雷、柯布西耶、康定斯基、布列松、毕加索、马蒂斯、贾科梅蒂、艾维顿、伦佐·皮亚诺等卓尔不凡的大师真迹。唯一的华人艺术家代表是赵无极。犹如当代艺术的名人堂,展览亮出西方当代艺术的全明星阵容。
没说明有箴言
最会翻花腔的法国艺术家,在多年前的世博会就见证了他们如何“拗造型”,把印象派的7张画作分别搭乘了7个航班的飞机运到中国,他们的理由很顶真,无价之宝要有无价之宝的待遇,不怕一万只怕万一啊。
在这72年的时间跨度中,策展人选出71件作品,缺失的是1945年,法国人以这种极为特殊而深情的方式来纪念二战的结束。1945年面对的是一堵白墙,展览方从空中悬下了一个半球形音罩,站在底下能倾听到艾迪特·皮雅芙的曼妙之声——对,正是《玫瑰人生La Vie En Rose》,这首儿女情长的浪漫宣言,描绘了法国民众在1945年二战结束时欢庆解放的喜悦,象征了法兰西精神的自由、希望和爱。在此次以视觉艺术为主的展览里,又一举两得地安置出一个“中场休息”。
法方对布展的要求颇高,在每一件作品旁侧,不允许安放作品说明,以及扰人视觉的二维码。对作品的背景概括放到了作品背面,策展人还挑选出了艺术家的一句艺术箴言,让参观者更直观地体会艺术脾性,燃起每件作品的“体温”。
大牌艺术家们我行我素的言辞有嚼头。比如夏加尔说:“不要管我叫不可思议的艺术家,正好相反,我是一个现实主义者。我热爱地球。”曼·雷说:“重要的不是设备,重要的是人,是人在按按钮。”
“魔性”挑战“三观”
这次展览很多作品就是来打开平凡人的脑洞。1961年的作品来自大地艺术家克里斯托夫妇,用棉布包起了一个四方包裹,再用细麻绳扎起,就是这样了。这就是一件非常有名的雕塑叫《包裹》,物体原来的面目被隐藏起来了,天晓得里面藏着什么,叫人猜不透。这对夫妇后来还用布裹起了真的河流、真的山谷、德国国会大厦和纽约中央公园,这个朴素包裹放进展览,是因为其倡导的艺术观念瞠目结舌。
作为达达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划时代的杜尚改变了整个西方现代艺术的进程。1913年创作的《自行车轮》,第一次将现成品运用到艺术创作中。两年之后,他发明出一个词“现成艺术”。他把一个小便池送进艺术展厅,世界艺术史翻开了新篇章。
可以看一天的动态雕塑要数最有魔性的考尔德了,此番来沪的是大型雕塑《四片叶子和三片花瓣》,理想状态像是一个舞者。随着参观者走过带动的气流,雕塑缓缓地现出姿态妖娆的动态,参观者在观看其他作品时,总会情不自禁地去看看这件作品变成了什么样。
“文不对题”的,让人怀疑自己视力的作品有内莫斯的《白色骑士》,艺术家在正方形的黑色里画了一道红色的长方形方框;紧挨着的是1970年的《发光的三联画》,三张大尺幅的纯白色油画,画面的白色里透出的蓝,少得就像一滴墨水滴入一个游泳池。说不清它是如何发光的,看久了是有那么点透明蓝的味道……
杜尚告诉大家:“艺术家并不是单独完成艺术创作的。因为观众也接触作品,也会解读和诠释作品的深层含义,这也是创作过程中的一部分。” 本报记者 乐梦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