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6:要闻
     
本版列表新闻
~~~本报记者独家探秘:美术大师是怎样炼成的
     
2016年10月28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工艺美术“明星班”办展“致青春”
本报记者独家探秘:美术大师是怎样炼成的
王蔚
■ 雕塑家、画家丁乙毕业设计的唱片封套,这组毕业作品上了当时国内最好的设计类杂志之一《中国包装》
■ 现代重彩画家、海派剪纸艺术大师李守白一九八二年的作品《母子》
■ 上海市工艺美术学校83届包装装潢设计、日用品造型设计专业的老同学,上午在M50《梦回外冈·匠心起源》文献展与当年习作重逢 种楠 摄
  首席记者 王蔚

  这个班级堪称“明星班”,历经30多年的岁月沉淀,如今早已是大师荟萃。

  这又是一个极具昭示意义的班级,每个人走过的路,每个人对中国工艺美术事业的追求与贡献,都值得后辈学习与传承。

  这就是上海市工艺美术学校83届包装装潢设计、日用品造型设计专业两个班级。明天下午在上海著名的创意地标M50园区内,当年的50名意气风发青春同学,将举办《梦回外冈·匠心起源——上海市工艺美术学校83届文献展》。这是他们献给自己,也献给钟爱一生事业的最好礼物。而且,他们的成长与成功轨迹,也足以给当下的工艺美术教育,留下不少值得探秘的问题。

  百里挑一

  潜心修学成才率高

  当年的上海市工艺美术学校地处北郊嘉定县外冈镇,是原上海市手工业局所属的一所中等专业技术学校。时值中国经济政策调整,大力发展轻工业的时代,而包装装潢设计、日用品造型设计专业人才却十分稀少,于是,学校成为国内首批开设这类专业设计课程的中专校。

  丁乙、冯良鸿、秦一峰、李守白、沈榆……一个个从83届走出的学子,如今都成了业界的翘楚。上海亚欧文化传播发展有限公司设计总监、总经理杨耀介绍说:“我们那届学生都是通过严格的专业课、文化课考试,可谓是百里挑一招收进校学习的,全部高中毕业,还有不少是已经参加工作的历届生。学校在具体的教学中全面移植德国包豪斯的设计理念和操作方法,融合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创作思想、技能。因此,此次展出的作品大致反映了这种专业教学思路。”

  专做一线品牌设计包装的亿点创意董事长陈举的大学老师就是工艺美校83届毕业生李萍,对老师的为人为师为学由衷敬仰。她说:“大师就是大师,他们的成就是与他们的品格、他们的追求、他们的刻苦紧密相连的。反观现在的设计专业毕业生,工作没几年,跳槽的跳槽,转行的转行,坚守自己事业理想的人真的很少。这也是此次83届展览给人的一个重要启示。”

  83届包装装潢设计专业毕业生、著名漫画家孙绍波说:“我们这届毕业生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当代艺术、当代设计的发展和走向,我们中不少人成为这两个领域的佼佼者,当然也有在产业一线的开拓者。这种‘高成才率’并不是一种偶然,正是由于学校为学生提供了正确的价值观引导,使得我们能够在中国当代艺术与当代设计发展的关键时刻承担起历史赋予的责任。”

  不走捷径

  陈年作品仍具时尚

  展览中有几件作品很令人回味。比如,包装装潢设计专业学生的作业,参加了当时的“华东地区包装设计大展”并刊登在当年的《中国包装》杂志上。还比如,日用品造型专业的学生深入江苏宜兴等陶瓷产地,设计制作了一批独具现代感的作品。从现在的审美来看,不仅不觉得过时,还特别的时尚。

  工艺美术玩的就是创意,没有创意的头脑是绝对成就不了工艺大师的。这是工艺美术学校83届“明星班”的共同体会。斗转星移,如今早已两鬓斑白的他们,又多了层对工艺传承的忧思。

  杨耀的公司每年都会招一些创意专业的毕业生,但他总感觉现在的创意教育过于程式化。“好像太讲究‘套路’了,这可是创意的大忌。据我所知,现在的专业训练很会走捷径。比如,让学生做一个招贴画的练习,竟然是先让同学们去外面搜集古今中外的各式‘最佳’创意作品,然后从中挑选出几张符合自己作业主题的作品,再把自己要表达的东西填进去,一切便大功告成了。这样训练出来的学生,他们自身的理念体现在哪里?自己的创意火花怎么迸发?”作为公司老总,现在凡有重要的设计任务,杨耀只能亲自当“大厨”,让年轻人帮着做“配菜”之类的辅助性工作。他认为,所谓的设计就是用视觉化方式传播企业信息,包括企业对市场的判断、企业自身的文化价值观、企业所生存的环境等,这种体现在设计上的职业敏锐性,绝不是一味靠“模仿”可以练就的。

  陈举现在每天所面对的一线品牌大客户都在与时俱进,大家都觉得干创意就永远不能吃老本,也没有老本可吃,不进则退。她说,你看现在中国的电商多有创意啊,但有些电商的页面从设计的角度来看却很“土”,与自身实力并不匹配,原因恐怕还是在创意上出了问题。

  在有着中国当代抽象绘画先锋称号的丁乙看来,我们国内目前的创意设计还存在一个致命缺陷,就是设计师的独立性不强。他说:“国外的设计一般是由企业委托创意事务所去完成,企业会提出自己的需求和所要表达的理念,具体怎么设计是完全尊重设计师的独立创意,不会去干预,更不会去强迫设计师做什么。但国内似乎就不同,企业喜欢自己说了算,那还要设计师干嘛?充其量只是把设计师当作一个工具,这势必会阻碍中国的创意设计真正走向世界。”

  从一而终

  延续一种工匠精神

  20多岁的孙晨竹是丁乙的学生,这次挑起了策划和布展的一切杂事。在幕后,他不仅目睹了父辈们当年走上从艺之路的坎坷、激情和发奋,更对老一辈美术工作者扎根于自己钟爱的事业而肃然起敬。小孙说:“这就是榜样的力量,是值得年轻人崇拜的偶像。什么是工匠精神?什么是对事业的追求?这需要时间的积累,需要精神的积淀。一个人一辈子专注于一项工作,这是工匠精神必备的品格之一。”

  “回眸任何一门艺术史,会发现几乎都有一个共通之处,那就是循环往复、螺旋上升。你看,现在不少设计的风格仿佛又回到了三四十年前,这不是落后和倒退,而是更接地气。”小孙说,和父辈相比,现在的年轻人可能会更青睐所谓的工作“混搭”“跨界”,从艺也是如此,几乎很少有人再愿意为一辈子只专注一件事而执著。“这是年轻人的特点,但劣势也很明显——不再可能像父辈们那样在一张卡通纸上徒手完成一个多面体构成图。因为我们习惯了电脑作画。”他说。

  “一是喜欢,二是强烈的成功动力,三是瞄准前行的方向。”杨耀说,他们那一届工艺美校毕业生,九成以上的人没有转行,不是没有机会、没有才能,而是喜欢“从一而终”。因为大家懂得一个道理,掌握了事业的“核心技术”才有生存和发展的本钱,坚信要做就要做最好的,这就是价值观的引领。

  在陈举看来,展览传递的一个重要精神信念就是坚持,工匠精神需要的就是执著和专注。她说,美国作家格拉德维尔曾提出一个“1万小时天才”的概念,意为任何人经过1万小时的努力,可以从平凡变为超凡。如果以每天一刻不停地工作10小时计算,1万小时就是1000天持续做一件事,没有执著和专注可能坚持下来吗?对“工艺美校83届毕业生”这个名称最好的诠释,就是执著。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要闻
   第A07版:综合新闻/新民邻声·话题
   第A08版:新民邻声·热线/上海新闻
   第A09版:专版
   第A10版:上海新闻
   第A11版:上海新闻
   第A12版:上海新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专版
   第A15版:财经新闻
   第A16版:专版
   第A17版:专版
   第A18版:国际新闻
   第A19版:国际新闻
   第A20版:家装专版
   第A21版:文体新闻
   第A22版:广告
   第A23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24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25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6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27版:大购网专版
   第A28版:夜光杯
   第A29版:夜光杯
   第A30版:连载
   第A31版:阅读
   第A32版:广告
   第B01版:新尚
   第B02版:摩登
   第B03版:新民法谭
   第B04版:新民法谭
   第B05版:新民法谭
   第B06版:家装之窗
   第B07版:家装专版
   第B08版:艺术家具专版
工艺美术“明星班”办展“致青春”
新民晚报要闻A06工艺美术“明星班”办展“致青春” 2016-10-28 2 2016年10月28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