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种高度流行的零食,巧克力在人类社会拥有强大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大到什么程度?大到《阿甘正传》中一句“人生好似一盒巧克力”的台词,就能给许多人带来共鸣。
那些控制巧克力生意的公司自然也是极具影响力,它们事实上就是一群巨型跨国食品巨头,名头说来都是如雷贯耳,雀巢、玛氏、百乐嘉利宝……
然而当我们将视角从这些巧克力的“美味感觉”延伸到制作它的主要原料——可可豆,以及巧克力的发展历史之后,就会发现,对于另外一些人来说,巧克力不仅不“美味”,还很苦涩。
神之食物
相对于人类数千年的文明史,巧克力的历史并不怎么长,现在常见的块状巧克力大约诞生于鸦片战争前后,不到200年。
造成此种状况之原因,一方面在于将可可豆变成巧克力,需以化学等近代科学知识的进步作为前提;另一方面则在于可可豆的原产地,不在欧亚大陆,而在“孤悬海外”的新大陆,那块地方迟至15世纪末,也即大约500年前,才加入到欧亚大陆(即所谓的旧大陆)所主导的世界体系中来。
话说当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后,西欧列强中靠海者纷纷驱船跨洋而来,主要目的不外乎是抢掠金银财宝。在此过程中新旧大陆之间也开始了一轮物种交换,马铃薯、玉米等新大陆特产从此开始了全球化历程。
可可豆的交换进度相对而言则要慢得多,虽然哥伦布在与玛雅人相遇时就已发现此物,并取得少量带回西班牙,但并无种植成功的记载,更遑论什么全球化了。
哥伦布之后,又有一个名叫科尔特斯的西班牙人,带着数百个梦想发横财的人,骑马持枪,在16世纪初闯入了控制中美洲地区的阿兹特克王国。在尚未大打出手之前,受到阿兹特克国王礼遇的他,有幸作为一个旧大陆来客,首开品尝可可饮料的纪录。
这种用可可粉、玉米粉、辣椒粉等等混合而成的怪饮料,给科尔特斯留下了深刻印象。更让他印象深刻的是,阿兹特克人甚至还将可可豆当做货币使用。
故而在使用阴谋诡计、传染病、枪炮等手段征服了人口超过千万的阿兹特克之后,他在抢掠金银财宝的同时开始种植可可,并从被征服者那里强行学来了可可饮料的制作工艺,企图将其发展为一门家族生意,进而垄断欧洲市场。
尽管长时间保有从阿兹特克抢来的秘方,科尔特斯家族在这一行仍是做得相当糟糕,除了给国王公主们搞点特供外,几乎没有什么其他市场。随着时间的流逝,可可饮料的秘密逐渐为更多的人所知。
待到可可豆传入旧大陆150多年后,也就是明朝灭亡前后,可可饮料已经广泛流行于西欧列强,不过仅限于权贵之口。可可的加工工艺也随着其流行范围的扩大在缓慢进步,出现了一些添加可可粉的饼干,当然此物距离真正意义上的巧克力的出现还颇为遥远。
但巧克力,或者说巧克力原料——可可的商业竞争却早已开始。当西班牙人发现自己在这一行也不再占据上风后,他们的策略是直接控制上游,也就是垄断原料。
毕竟,大多数可可都产自于它的殖民地。但结果却大大出乎西班牙人的预料,那些弄不到可可的国家,反而有了动力去寻找,或者通过移植来创造更多的可可产地,从中美洲到南美洲,再到非洲、亚洲、大洋洲,在一次次失败与成功的交替之间,可可终于开始了全球化。
1776年,英国发明家瓦特造出了第一台实用型蒸汽机。19年后,又一位英国人弗雷将这种蒸汽机用于加工可可豆,他所在的家族企业已从事这一行很多年。
50余年后,荷兰化学家科罗德·范豪顿成功地将一种重要的巧克力原料可可脂分离出来后,很快便被弗雷家族学去,并在1847年造出了世界第一块固体的巧克力,弗雷家族也因此成为历史最为悠久的巧克力公司。现代意义上的巧克力时代开始了。
此后,一大批巧克力公司相继冒了出来,展开激烈竞争。它们之中的一些幸存者,包括1903年创立的美国好时公司、1920年发明了巧克力棒的美国玛氏公司、1875年发明了牛奶巧克力的瑞士雀巢公司、1911年创立的比利时嘉利宝公司以及1824年就开始制作可可饮料的英国吉百利公司等等。
这一阶段也是西方工业文明高歌猛进的时代,这种文明的特点之一就是需要源源不断、越来越多的原料输入和产品输出,权贵和财阀再能吃能喝,也难以充当消费主力,于是大众市场开始崛起。这种崛起反映在巧克力领域,就是价格不断降低,直到普罗大众都能享受得起。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大大加速了这一进程,当欧洲列强的巧克力公司因为战火而陷入困境之时,它们的美国同行却在大力生产,并将巧克力作为一种提供给士兵的食品,成为军需“装备”。
如同后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午餐肉成为大众食品的进程一样,远赴欧洲去参战的几十万美国大兵不经意间成了巧克力流行趋势的一大推手。
流行的同时,分化也开始出现。英法美这些工业强国的巧克力公司,走的是自动化大批量生产制造路线,所出产品以老少咸宜、价格适度为主,占有广泛市场。瑞士、比利时这样的小国走的则是另外一路——高端路线。
受国土以及工业实力所限,它们不可能与英法美的同行竞争,但可以将自中世纪传承下来的手工技艺发扬光大,坚持用手工精心制造巧克力,于是诸如歌帝梵、特舒亚一类的顶级巧克力品牌应运而生。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巧克力的流行呈现先慢后快、逐渐加速的态势,但并不意味着所有人对其都是一吃就爱。事实上,在最初的200多年中,原始的可可饮料一直被西欧宗教人士视为一种“毒物”,认为这种饮品有害身心。
最初仅供权贵饮用的可可饮品更加深了普通人对其的猜测和畏惧。而当巧克力逐渐流行开来后,赞美与感叹又纷至沓来,比如医学界人士就赞其是一种大大有益于身体健康“香味食物”,直称吃了它,不仅可以改善内分泌,还能带来社交上的好处——口气醇香。
植物学家更是纷纷倾心于它,如在近代植物学大师卡尔·林奈那部旷世巨著《植物种志》中,当时所知六千来种植物都按照大师所创分类法获得了一个名字,唯独可可没有。大师给可可的名字是:神之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