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拍民航客机 危害不言而喻
无人机对民航交通造成扰乱,主要发生在机场附近空域。引发公众舆论较多的是今年1月15日发生在杭州萧山机场的“无人机跟拍民航客机事件”,当事人袁姓男子(事后接受警方调查)将一架大疆无人机放飞空中,跟拍飞机起降约10分钟,并拍下视频放到社交媒体上。据估计,视频航拍高度约为450米,距离客机约数百米。
随后一个月时间内,四川绵阳机场、深圳机场、昆明长水机场等地,也陆续发生无人机靠近民航客机事件,其中在昆明,无人机距离空中客机仅50-70米,这一距离已近似于普通民航客机单个翼展长度。在上海,去年也曾发生过类似事件,海航一客机机组曾向华东空管管制员报告,在长兴岛位置发现一架无人机从机身侧面飞过,高度1500米左右。
无人机在机场附近和航路上“黑飞”,危害是不言而喻的,导致多地航班延误和滞留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对人机安全造成极大的威胁。数据表明,一只9两重的小鸟撞在时速为80公里的飞机上,会产生153公斤的冲击力,而一只7公斤的大鸟撞在时速为960公里的飞机上,将产生144吨的冲击力。一旦无人机撞到民航飞机,机毁人亡也绝非危言耸听。
厂商设禁飞区 面积有待规范
在网友看来,无人机操纵者是无人机“黑飞”机场空域的最大责任者。而对于无人机制造商,一部分网友认为“工具无罪”,“就像酒驾与车无关”;另一部分网友则认为,无人机厂商自定义禁飞区面积与区域过窄、不够规范,使得无人机可以轻松进入“净空区”,厂商也责无旁贷。
这就涉及“禁飞区”和“净空区”两个概念。前者一般由无人机公司自行设定,通常采用地理围栏技术,在设定范围内(例如机场附近、敏感地带)无人机无法正常飞行。后者由监管部门划定,一般民用机场净空区范围为:距机场跑道中心线两侧各10公里、跑道端外20公里以内的区域。
部分网友觉得厂商有责,就是认为厂商自行设定的“禁飞区”比“净空区”小多了,例如在杭州萧山机场,原本大疆内置的禁飞区为“机场中央为圆心,半径大约5公里的一个圆;飞行高度最高为500米”。而在质疑声中,无人机厂商代表大疆在2月11日也公布了一些应对措施,包括:机场每条跑道两端的中点为圆心、半径最高4.5公里,各划定一个圆形区域,两个圆及两圆之间组成的近似椭圆范围,设定为禁飞区域,无人机在禁飞区内是无法起飞的,从外部闯入禁飞区的无人机则会立即自动下降至地面;从半径为4.5公里的禁飞区边缘再向外延伸2.5公里划圆、外加跑道两端15公里延长线,设定为限飞区,无人机在限飞区内飞行,其飞行高度是受到强制限制的。
缺少相关监管 呼吁尽快规范
有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就销售了45万多架次无人机,被用作航拍、设备巡视、婚庆公司服务、快递物流投递等。民航华东空管局表示,无人机使用缺少监管和规范,也没有明确事先向有关部门登记和申请,放任自由飞行,甚至飞临民航航班飞经的航线上,已严重影响空中飞行安全。为此,民航空管呼吁,应尽快制定相关规范,督促使用单位规范无人机的飞行活动区域,加强对无人机的飞行管理。同时,提醒生产厂家和销售门店、网点,提高技术门槛,落实买家使用登记制,在规定的范围和高度内飞行。
目前,公安部官网已发布《治安管理处罚法(修订公开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在第四十六条特别增加规定称,违反国家规定,在低空飞行无人机、动力伞、三角翼等通用航空器、航空运动器材,或者升放无人驾驶自由气球、系留气球等升空物体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情节较重的,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
本报记者 金志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