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不足
在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中,改编最多的无疑是《西游记》。说得好听一点,是《西游记》的丰富文化内涵,给众多影视作品提供了厚实的改编资源。《西游记》所传递的团队合作精神、拼搏进取、永不言败的奋斗精神,在今天仍然有着现实意义。但说得难听一点,《西游记》之所以依然成为当今头号IP被人不断开采,持续火热,最终暴露的还是影视界原创不足的弱点。近年来,《西游降魔篇》《西游记之大闹天宫》《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万万没想到:西游篇》《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西游伏妖篇》《大闹天竺》《西游记:女儿国》《悟空传》等层出不穷。据有心人统计,近两年,有23部西游题材电影立项。这还不算全本《西游记》早已先后被央视版、TVB版、浙江版及张纪中版四次搬上过荧屏,更不算《吴承恩与西游记》《齐天大圣孙悟空》《西游记后传》等其他西游故事电视剧的频频推出了。今年新年伊始,投资1000万元的网剧《小西游记》也在深圳启动,小唐僧、小悟空、小八戒、小沙僧……清一色全部启用小演员,这会呈现出怎样的逗趣效果?不得而知。此外,还有一大波《西游记》动画片正在筹拍。可见,有更多“唐僧、悟空师徒”四人走在“西游”的路上。
过度消费
由于原创太弱,当前影视界流行IP热,从这一角度看,《西游记》无疑是超级大IP,拥有巨大市场影响力。而且,《西游记》创作于明代,版权早已过期,这在很多IP被炒到天价的情况下,可省下一笔巨额的版权费。更重要的是,吴承恩早已作古,影视怎么改编也不会遭来原作者的质疑,引发纠纷。更何况与其他小说相比,西游故事本是神话,创作想象空间很大,可谓“天马行空任驰骋”,不必像三国、水浒那样,被具体的历史空间制约。诸多原因,让《西游记》在当今被过度消费了。本报记者 俞亮鑫
记者手记
敬畏感
作为优秀的传统文化,《西游记》不断被人改编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此密集地被搬上银幕和荧屏,这种急功近利令人担忧。除经典动画片《大闹天宫》和央视版电视剧《西游记》等少数改编外,有不少改编成了垃圾产品。六小龄童曾在一次演讲时严肃指出,为一时票房戏说恶搞经典,歪曲了《西游记》的原意,这是不正之风。他强调说:“改编不是乱编,神话不是胡话。”
我们没有戏说和糟蹋名著的权利。尤其是在全社会都在注重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今天,我们更需对名著抱有一种敬畏感。
俞亮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