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几天前,在团中央学校部等举办的2016年度全国“最美中学生”“最美中职生”寻访活动中,陆梁宏榜上有名。
为木匠爸爸自豪
和很多农村孩子一样,陆梁宏是在上海松江的田野里,抓鱼摸虾长大的,用他自己的话说,成绩不怎么样,但是动手能力特别强。他说,或许这遗传了他的父亲。陆梁宏的爸爸是村里有名的木匠,街坊四邻打个家具、装修个房子,都爱找他帮忙。“那时候,我就觉得做木匠挺自豪的。”陆梁宏说。
初中毕业,成绩考高中有点紧巴巴的陆梁宏,选择了离家较近的上海城市科技学校,就读建筑工程系。进学校不久,他就在学校的社团展示中遇到了惊喜——大至雕梁画栋古建筑模型,小到鲁班锁、小飞机,该校“创意木工社”的展品精巧美观,全是出自该校师生之手。陆梁宏内心的工匠梦,就这样被唤醒了。
误差不超过一根发丝
每周五下午的活动时间,陆梁宏就成了创意木工社到得最早、走得最晚的几个学生。他上手快,第一次做小板凳,他就设计了一个“蝙蝠翅膀”形状的小板凳,打磨得有模有样,被摆上了展台。社团指导老师沈雪云喜欢这个男孩,则不仅因为他技术不错,还因为每次做完作品,陆梁宏总是会把每个工件和工作区域都收拾得干干净净。2015年,他和队友纪盼盼一起,作为全场年龄最小的团队,在天津举行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费斯托杯”木工表演赛中,花了6小时完成了一匹摇摇马,分别出生于1998年和2000年的他们不仅是年龄最小的团队,也是用时最少、做工最精的团队。
参加比赛越来越多,但是,难度也越来越大。陆梁宏告诉记者,入选国家队,还需过五关斩六将,才能成为最终代表中国参赛的顶尖高手参与世界角逐。根据规定,比赛时,选手要在22小时内,完成平面和立体两件作品,靠的全是实打实的硬功夫。作品的平整度就是一项大考验,榫头和平面之间误差不能超过1/7毫米,比头发丝还细,而各部分之间必须严丝合缝,缝隙不能超过0.03毫米,评委会用一张评分用的插片进行测量,做工好不好,一试便知。一个假期每天超过12小时的训练,让他的双手上布满老茧,对此,木工爸爸的评价,“正常的,蛮好!”
“比赛我们用的都是榫卯结构,这是中国古代老祖宗的智慧,但现在国际比赛上,澳大利亚、英国、德国、日本等国的代表队都做得很好。”陆梁宏说,冲着这一点,他也想为中国学生争口气,作为中国年轻一代,有责任传承鲁班精神。老师描绘的职业前景也令他心动——如今,国内古建筑修复和保护需要大批专业人才,如果能用自己的手艺做些什么,那是多么光荣的事儿。
本报记者 陆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