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8:上海新闻
     
本版列表新闻
~~~“上海普通话”成“网红”背后是方言失传
~~~“上海普通话”成“网红”背后是方言失传
~~~“上海普通话”成“网红”背后是方言失传
     
2017年03月03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老爸老妈说的脚馒头是什么?
“上海普通话”成“网红”背后是方言失传
王蔚
  把“椰奶”说成“鸭奶”,把“绿豆”说成“六豆”,“膝盖”竟说成了“脚馒头”……这两天,一则《听爸妈讲上海普通话真是笑死人》的帖子蹿红网络,说的是年轻的80后、90后爸妈,常为家中老人带孙辈时不时蹦出的“上海普通话”而急得跳脚。语言专家表示,在家庭环境里,当祖辈不能熟练地说普通话时,还是以沪方言与孩子对话为好。

  上海普通话 笑死人 

  这则帖子感叹:“爸妈那一代人上学的时候普通话普及率还没有那么高,于是就创造了‘上海普通话=上海话直译的普通话’。有时候想说普通话,但脱口而出就是上海口音的普通话,真是让人哭笑不得。”文中列举了现在老一辈上海人平时所说的几个最典型的“沪普”,令人忍俊不禁:“晚上来我家擦麻将啊(搓麻将)”“每家人家一本付口布(户口簿)”“含菜肉丝面(咸菜)”“这杜闸蟹很脏很脏的(蟹很壮)”“明天早饭猪要次吗?要次菜猪还是八宝猪(吃粥)”“年夜饭小菜有清炒花仁(虾仁)”“月米真好次(玉米)”“我把衣服浪出去(晾衣服)”“卖子呢(袜子)”……至于有些老人常说的“头浆”,切莫以为是惊悚的“脑浆”,而是指“豆浆”。最把人吓出一身冷汗甚至急着想报警的,要数乘地铁时听到的“沪普”对话了:“侬几号死啊?”“我2号死呀,侬几号死?”“我8号死,哦勿对,搞错特了,我是4号死。”“哦,我直接1号死,方便来死额。”“我勒松江,只能9号死了。”

  批评老年人 不公平

  嘉定区广播电视台沪语播音员俞慧说:“上海本地老人跟着孩子说上海口音的普通话,大多源于孩子对他们的要求。有一次乘公交车,我就亲耳听到一位老人跟孙儿对话,把红绿灯说成‘哄灯’‘六灯’,真的听不下去啊,可能是小孩子硬要老人说普通话的,但为什么就不能说上海话呢?”俞慧认为,不应该把嘲笑指向老人,因为他们年轻时基本上没有普通话的环境,现在他们上了年纪,再要去培训他们说标准的普通话显然是不现实的。更可叹的是,现在沪语的生存空间被大大压缩了,尤其是在与孙辈相处时,老人们说出“沪普”实属无奈,批评指责老人不学普通话肯定是不公平的。

  怕影响孙辈 勿担心

  小学语文研究专家、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丁炜表示,用不着对老人说“沪普”大惊小怪,也不用像有的网民担忧的那样,认为在接触了这些“沪普”后就会影响到孩子的普通话能力。“现在根本用不着担心小孩子的普通话说得是否标准,小学里几乎都是普通话的天下,要担心的倒是上海话的失传。看看现在很多本地人的家庭,家长一旦与孩子对话就会情不自禁地说普通话,以至于爷爷奶奶也跟着弄出了搞笑的上海普通话。没有了方言,本地的传统文化也难以真正传承。因此,有必要呼吁上海的中小学应当开设沪语课程,让孩子喜欢和自如地运用上海方言。”她说。

  首席记者 王蔚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全国两会·关注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上海新闻/新民邻声·热线
   第A10版:新民邻声·话题/综合新闻
   第A11版:财经新闻
   第A12版:社会新闻
   第A13版:专版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
   第A18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19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0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21版:夜光杯
   第A22版:夜光杯
   第A23版:连载
   第A24版:阅读
   第B01版:新民法谭
   第B02版:新民法谭
   第B03版:新民法谭
   第B04版:家装之窗
老爸老妈说的脚馒头是什么?
“淞航”号今在天津下水
广告
新民晚报上海新闻A08老爸老妈说的脚馒头是什么? 2017-03-03 2 2017年03月03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