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现象 层出不穷
“九千岁”成长于互联网时代,大多接触过网络游戏和网络小说,于是,迎合“九千岁”的观赏喜好,玄幻、仙幻、魔幻、虚幻等剧应运而生,风靡一时。《古剑奇谭》《花千骨》《青云志》《九州天空城》《幻城》《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等接连问世,《择天记》《海上牧云记》《莽荒纪》等蓄势待发。为了迎合“九千岁”,不少影视制作公司不惜出高价购买网络热门IP并请网络关注度高、粉丝量庞大的“小鲜肉”明星来担纲主演。但问题是,这种盲目迎合并没有出现收视、口碑齐飞的荧屏佳作,却导致欣赏品位走低、“小鲜肉”片酬飞涨、“倒模表演”“抠像合成”“替身演戏”等怪现象层出不穷。
格局变 利益驱使
荧屏突然出现“九千岁”现象,一个重要原因是视频网站的快速崛起。原先,电视剧主要由各大电视台购买,各电视台吸引广告投入的方式主要是收视率,而大妈们正是守在电视机前最忠实的观众,由此就出现了所谓“得大妈者得天下”的现象,婆媳剧、苦情戏、家庭伦理剧等一度扎堆涌现就是证明。
然而,活跃在网络上的90后、00后根本不喜欢这类剧,而这些年轻人眼下正是广告投放的主力消费群,也是市场上最有消费能力和消费欲望的目标人群。随着视频网站的兴起和“一剧两星”政策对电视台购买电视剧能力的削弱,网络版权费高于电视台版权费的剧集屡见不鲜,如《如懿传》的网络版权就卖出了单集900万元,超过了两家一线卫视的总和。这使得网络对电视剧更具有话语权,利益驱使让电视剧欣赏口味迅速年轻化,市场格局由此改变,婆媳剧、苦情戏、家庭伦理剧等大为降温,玄幻、仙幻、魔幻、虚幻剧迅速走红。
“九千岁” 不必跪舔
对此,著名导演郑晓龙近日直言“玄幻剧”走不远,“虚无题材的作品,离现实主义越来越远了。我们仔细想想就可以发现,以往在国际上得奖的片子都是非常现实主义的。”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视剧司司长李京盛曾批评说,玄幻、仙幻、魔幻、虚幻等题材的电视剧被炒作得过热,很多仙侠魔幻剧反映出制作人文化储备不够,创作态度不严肃。他明确指出,现实题材剧应在播出中占主导地位。可见,此类题材电视剧存在着政策调控的风险。
电视剧需要满足年轻人的口味,但不能只是迎合,放弃引领。一些业内人士认为,电视剧放弃自己的艺术追求而去讨好特定人群并不明智,他们呼吁电视剧应有文化自信,不必跪舔“九千岁”。《黎明决战》导演刘江说,在他看来,电视剧创作形式和创作环境可以千变万化,但创作“本质上一定要有好的内容。一个好的故事是创作者要坚持的底线”。《欢乐颂》编剧袁子弹说,好作品可以穿越年代,无论是传统电视观众还是年轻人,对于好作品都会不吝好评。“与其单纯地考虑年轻人是怎么想的”,不如发挥自身的特长,“坚守在自己的土地上”。近年来佳作频出的《琅琊榜》制片人侯鸿亮,在话及“九千岁”现象时提醒电视业,“不要让眼前的东西遮住了艺术的真实”。
本报记者 俞亮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