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岁的侯坤是浦东新区人民医院普外科医生、医务科副科长、院感科科长,这个晒得黝黑、面容粗粝的汉子为人低调,却在医生群体中十分出名。短短几年,他就揽下两项任务——援疆、援藏。这在浦东医疗卫生系统中还是第一人。要到2019年6月才结束援藏任务的他昨天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他说,“援疆、援藏,是我登顶人生的天路。”
插着吸氧管做手术
浦东新区人民医院对口援建西藏江孜县人民医院,去年6月,侯坤开始了3年的援藏工作,担任江孜县卫生局副局长、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和江孜县人民医院院长,同时肩负“组团式医疗”援藏队队长重任。
而就在2012年7月至2013年12月,他刚刚完成了同样艰苦的援疆任务,作为专业技术人才,侯坤到莎车县人民医院担任普外科副主任。一年半时间里,他指导并参与完成了280余台手术,平均2天就要上一次手术台,几乎全是当地无法独立完成的大手术。
在江孜的半年,他参照在新疆的工作经历,充分发挥组团医疗援藏专业优势,在江孜县人民医院共开展三级以上手术50余例,指导进行各种全院性培训讲座10多次。
初来江孜,他和其他人一样,表现出各种不适应——皮肤干燥、肠胃不适、脱发、胸闷……“连气都喘不过来,这刀还怎么开?”
侯坤说,做手术的时候,为了避免因缺氧而导致体力透支,援藏医生会和病人一同吸氧。吸氧管的一端插在鼻孔里,外面再戴上手术口罩。长长的管子绕过耳朵,贴着背部,再从手术衣里穿出来,连上氧气接口。一台复杂的手术至少要2小时以上,他们就这样和病人共同吸氧、战斗。
送给高原两份“礼物”
江孜隶属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地处西藏南部,在藏语里意为“胜利顶峰·法王府顶”。这里经常有中外游客经过,但其中很多都倒在高原反应上,不得不终止向往的旅途。“如果这里的医院有氧疗,对游客来说一定会是个好消息。”侯坤说,事实上,来自各个渠道援建的医疗设施并不少,因为没有人会用,很多都闲置了。江孜县人民医院有微压软体舱、常压饱和吸氧装置等设备,只要重新运用起来,就能更好地发挥设备的效能。
组团援藏的樊聪慧和刘怡两位医师出身急诊科室,对高压氧仓非常了解,于是重新组织了设备,并培训人员,很快就开发出一个因地制宜的“氧疗中心”,把资源全给盘活了。去年11月,“氧疗中心”正式对外服务,遇上高原反应的游客,当地医院不再束手无策。
除了因地制宜,还要填补空白。在侯坤主导下,浦东新区人民医院选派微生物专家房华到县人民医院开展此项工作。根据医院需求,房华参与设计图纸、规划布局,购置仪器设备,新建了日喀则地区首家规范化(符合二级生物安全)微生物实验室。同时,房华还采用一对一的带教方式带动当地医务人员,培养出了4名合格的微生物实验室工作人员,微生物项目开展了18项。
方便牧民医保结算
江孜县总面积3800平方公里,县辖18个乡1个镇,155个行政村。侯坤说,半年里,他几乎跑遍了江孜,发现了牧民们看病的痛点:每次看完病,手里拿着报销单,必须亲自跑到卫生局进行人工核算、报账,一来一去,算上路程和排队等候的时间,至少需要三天。“要是他们也有电子病历,通过实时结算,不就方便多了?”
这个点子听起来容易,操作起来难度不小。目前,除了江孜县人民医院有最基本的电子病历系统,全县卫生系统无任何信息化设施,缺少县级卫生方面数据,连财务都是原始的手工记账,更不要谈什么县乡信息互动、资源共享了。
侯坤立即着手建设牧民医疗实时结算系统和江孜县基层医疗卫生监管系统。目前,医疗援藏已完成项目建设书和项目实施方案工作,并获得日喀则市发改委批准。他期望,这两个系统建成后,牧民可以像上海居民一样,刷卡看病,当场结算。
“组团式援藏创造了很好的条件。上海对口援藏第23年,援藏医生一直都在努力着。希望有朝一日,西藏的百姓也能够享受和上海人民一样的医疗服务。”侯坤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