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早已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文化现象。尤其在各类图书馆、大小书店和文化场所,阅读事实上已经成为弥漫着书香味的一大人文景观。而在有些街镇、图书馆和企业,为满足部分有阅读需求又寻觅困难或囊中羞涩的读者群体,有关部门适时推出了受到读者欢迎的图书漂流活动,一时“洛阳纸贵”。这种被誉为“文化微旅行”的爱心小船,却时常会遭受风浪的侵袭,在无谓停留的无端挤压下有的无奈地败下阵来。于是,图书的漂流数量越来越少,读者的选择余地越来越小,阅读特别是阅读经典在某种程度上成了“奢侈”的象征。
其实,图书漂流的初衷是减轻读者的寻觅及购书压力,减少图书的周转环节,简化借阅的固有模式。读者既可以将家中多余的图书放到流转区内,也可以将自己所需图书带回家里阅读,通常是一本一借或两本一借。而图书的种类相对较杂,不过文学书籍在其中占据着较大部分,有些还是经典图书。按理说,图书漂流,图书总的数量应该是基本保持平衡甚至是只多不少,尽管借阅拿取的读者比较多,但不时免费补充进来的图书也不少,因而总体上并不缺乏图书。可是在有的地方,事实上并非如此。有的读者自从取走比较热门的图书后,就“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抑或是将其束之高阁,等到有空时再偶尔拿出来翻翻。如此现象,被人戏称为漂流的图书在某个读者手中无谓地停留了。
这种人为拖延的结果,造成了还书没有一定的“时间表”,甚至图书可能永远到不了下一位读者手里。这其实是谁也不愿意看到的,却在图书漂流中时不时出现。正是由于一些图书的无谓停留,让原本的漂流之“美”影像变得渐渐模糊起来,使之有点难以看清,其功能也多少打了折扣,进而出现了漂流的某种困惑。而之所以困惑的出现乃是无谓停留淹没了爱心,致使一件好事无形中走了味。
其随之带来的相应后果是,图书的总体数量持续走低,读者的人数也做起了减法,图书漂流因此难以取得更大的社会效益。
应该说,好书共享的思维模式突出了共享的理念,其本意自然是不错的。然而对有关方面而言,图书漂流虽有相关的借阅制度辅佐,但只要执行流于形式,或者相信读者借阅后不会无谓停留,效果就可能适得其反,甚至失望大于希望。读者的素质决定了图书漂流的最终走向,因而进行简单的签名登记和告知借阅周期还是需要的。当然,有关图书漂流的组织者根据摸底和读者信任度分析,采用三无借阅方式即“无需借书证,无需付押金,无需确定借阅期限”也未尝不可,关键还是要在构建人与人之间信任度上确保图书漂流的顺利进行,不让无谓停留带来干扰。要是不能较好地做到这一点,自然“丑话还需说在前”。
在图书漂流过程中,最怕的是无谓停留完全失去了时间概念,这就等于图书的漂流功能已经明显降低,或者人为地消失了。一两本图书沉寂还算不了什么,可要是达到引发“警戒”的触点,就是一个问题,它损害了图书漂流的基本原则,也有违图书漂流的初衷。所谓漂流,通常是指“漂在水面随水浮动”,本质上是动而不静。这就要求图书漂流能够始终处于流转状态,而无谓停留则恰恰相反,变成了一个没有任何意义的“停止”,甚至是一潭死水。这与图书漂流的基本流转要求是不相符的。
通过具有一些文化特色和文化内涵的爱心传递,图书漂流带来的是一种能够感受相应文化魅力的公益性尝试,读者的阅读需求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满足,有的还取得了事半功倍的积极效果。由此看来,在现有条件下,有针对性地确保图书漂流合理流动,实质上也是为了更好地把图书漂流活动持久健康地开展下去。只要措施到位,方法得当,完全可以成为读者又一个借阅选择的畅通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