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塞拜疆在哪里?他们的音乐有何独到之处?这个话题也许好“冷”,但你听过之后定会感慨:“太美了”。
阿塞拜疆共和国曾是苏联的一部分,1991年宣布独立,被称作东欧和西亚的“十字路口”。这套唱片共计六张,是近代阿塞拜疆音乐的套装合集,由本土的“Azerbaijan International”厂牌发行,囊括15位作曲家的创作,交响、钢琴、协奏曲、芭蕾、歌剧和室内乐各一集,演奏团队多来自他们本土,创作与录音时间基本在上世纪中期。
虽说那个群山逶迤的高加索小国从来都非古典音乐的前沿阵地,然而一众作曲家真可让人刮目相看:倘若对鲍罗丁或哈恰图良不排斥,套装的Vol.1中,色彩层次异常丰腴的交响不用说会对你的口味;Vol.2芭蕾,他们舞蹈民族的本质彰显无余,尤其是加拉耶夫(Gara Garayev)所作的芭蕾柔板美极了(在苏联旋律厂牌的倾力推崇下他大概算最出名的一位阿塞拜疆人);钢琴独奏和二重奏的Vol.4一集里,无论是哈伊贝约夫( Ismayil Hajibeyov)仿巴赫式的前奏曲与赋格,还是阿米洛夫(Fikret Amirov)的托卡塔简单音型反复下的唇齿留香,绝对不逊色于欧洲学院派;而他们歌剧的听感类似比才,协奏曲专辑则综合了喧嚣与温柔。
不过真正唤起我好奇的,除了这些阿塞拜疆的近代作品,还有他们的民族音乐。几番寻索之后,我在库阿西莫夫(Alim Qasimov)的《木卡姆的艺术》(Legendary Art of Mugham,是WDR和World Network两个厂牌的一次合作成果)里找到了更为原生态的阿塞拜疆民间音乐。
这是1997年的现场录音,乐手兼歌者库阿西莫夫与他18岁的女儿联袂登台,歌唱间穿插着不少缤纷的手鼓“插花”,而一旁另两种伴奏乐器,如若仔细辨认,是相当有特色的塔尔琴,以及使用弓弦的凯曼恰(Kamancheh) ,演奏者为Malik 和Eisen Mansurov两兄弟。 记得杜亚雄教授的《世界音乐地图》一书提到,阿塞拜疆人的祖先来自中亚,是讲突厥语的游牧民族 。上面提到的凯曼恰,与维吾尔民族的艾捷克有些近似,都是四弦拉奏乐器;弹拨的塔尔琴则是三根弦。阿塞拜疆语的“木卡姆”,是声音或乐音的含义,最早由13世纪的音乐家Safi Al Ding定义,代指着“调式”或“套曲”含义,他的著作归纳了当时的乐理,并将各种调式加以规范,统称为“木卡姆”。后来,那儿的人们将不同调式写成的套曲或组曲都称为“木卡姆”,一大特征就在歌唱同时用手鼓、纳格拉鼓、塔尔及凯曼恰伴奏。库阿西莫夫唱片最长的一个音轨《Mugham Shour》竟有38分钟之多,想必加入了歌者自己的即兴。
前后对比,不难辨别出阿塞拜疆民间旋律对他们近代作曲家的影响。木卡姆的“变形”每每会在交响或芭蕾里出现——Vol.2中,手鼓和摇铃伴奏着阿米洛夫《Nasimi's Monologue》像是痛彻肝肠的自白;草原轻骑兵的彪悍风范往往盘旋于大编制乐队作品的快板;Vol.3的一首协奏曲干脆就写给了塔尔琴,撩拨间有点我们琵琶协奏曲的意思。事实上,不少阿塞拜疆的近代作曲家在谱写工作之余也都是民族乐器演奏的一把好手, 这样的创作也就不该奇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