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人心向党,建设浦东重担挑。
浦东人志更豪,誓为祖国争荣光。
唷嗬哩,唷嗬啰……
从塘桥街道文化中心二楼排练厅传出的雄壮、铿锵的码头号子声,顿时吸引了众多过往行人驻足聆听。这是塘桥码头号子歌舞团的成员们正在排练节目。
成立于2004年的塘桥上海港码头号子歌舞团,现有成员22人,都是清一色的男性,平均年龄为65岁,年龄最大的82岁。
这些从各条战线上退下来的职工,十分珍惜自己的晚年时光。每逢星期四下午排练节目,他们总是挤时间准时来参加。
年已68岁的朱伟民队长说:码头号子被喻为“劳动人民声音的纪念碑”,已被列为国家级非遗传承项目,我们有责任把这一优秀文化传承下去。歌舞团邀请上海港退休工人、“码头号子传承人”韩纬国老师傅来上课,与队员们一起编排新节目。还主动向上海音乐学院教授们请教。
年已72岁的梁建荣年轻时曾在码头上当过工人。他说:每当唱起劳动号子时就心潮澎湃,热血沸腾,眼前就会出现年轻时在码头上工作的情景,太过瘾了。
时年74岁的陈渝生曾是歌舞团前队长,他说:这是一项高品位的娱乐活动,这些号子歌激昂、铿锵,每每唱起,精神昂扬,真是越唱越爱唱!
歌舞团坚持“边排练边演出”的方针,每年到社区、企业、学校、部队、敬老院、广场等地表演不下50场。他们走到哪里,人们都把掌声与鲜花献给他们。有一次他们来到一所中学演出,一些中学生说:未来演出前,以为劳动号子简单,粗糙,这算什么艺术?看了演出,那些雄壮的劳动号子声太好听了,太震撼人心了,这是真正的艺术!一些中学生纷纷与队员们合影,欢迎这些民间艺术家下一次再来。
有一次,歌舞团来到一家敬老院演出,一些七八十岁老人让人搀扶着,甚至坐着轮椅车来看演出,把小小的活动室挤得满满的。演毕,有的老人拉着队员的手说:你们送歌上门,为我们老年人演出,你们是一支真正为人民服务的艺术队伍,向你们致敬!
歌舞团不仅参加了上海世博会舞台演出,还走出国门献演德国、巴西民族文化节。一次他们来到巴西演出,唱了六首劳动号子,还穿插表演了扯铃、舞龙等节目,台下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当地民众和华人手中挥舞着国旗高呼“欢迎”“欢迎”“祖国万岁”,队员们看到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在异国他乡如此受欢迎,感动得流下了热泪。
歌舞团立足创新,不断开拓劳动号子的新内容。“草根导演”梁斌不辞辛劳,开拓思路,把山东柳琴与劳动号子结合起来,创作了《八个老汉唱号子》的歌舞节目,令人耳目一新;把聂耳《码头工人歌》与码头劳动号子相结合,制作成新节目,也别有一番风味。他们还请上海音乐学院老师为他们挖掘失传的号子,谱写新的劳动号子歌曲。用他们的话说:“与时俱进,永远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李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