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传统 新花样
李宝春的“新老戏”是上海京剧舞台的“常客”,比纯粹的传统戏新那么一点儿,却又不脱离传统的根基。虽然有别于传统戏,但李宝春却表示自己“很小心翼翼地保留了传统的元素”, “我觉得还是要有扎实的基础,现在都说跨界,跨界也要知道我在哪里站得稳,然后跨出去,如果我本身都站不稳,就不是跨了,是飘乎。”这次李宝春带来的是《赵匡胤》《宝莲神灯》和京昆合演《长生殿》。《赵匡胤》侧重于主题提炼,将濒临失传的《斩红袍》与源自昆曲的《千里送京娘》以及京剧《斩黄袍》合体。而《宝莲神灯》则在舞蹈开打中玩出新花样,不仅融入音乐剧群舞的元素,还把京剧传统技巧“下高”改为“上高”,演员将在跳板的帮助下跳上三张桌子高的高台。
而京昆合演《长生殿》的创新成分在三部戏中似乎更多些,内容样式颇多混搭,甚至戏的定义也往“新”里靠,叫作“京昆·戏说”《长生殿》。整出戏以一个现代学生与高力士的对话串联,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待这一段经典的爱情故事。戏中不仅有昆曲《长生殿》的精华部分,还以京剧来演绎“埋玉”一折,更加入了京剧《贵妃醉酒》《梅妃》等与之相关题材作品中的一些精彩片段,用李宝春的话来说就是“精华都别浪费”。问李宝春是否担心观众不接受这样的创新,他表示,上海观众一向比较能接受“新老戏”的风格,不过他也直言,自己是“在危险当中试验着走,不走更不行,我们是民间团体,我们想活下去。”
因为爱 所以拼
李宝春在舞台上一向很拼,这次在《宝莲神灯》中,67岁的李宝春将前演刘彥昌后演二郎神,其中二郎神扎靠,有起霸、有开打。问他为什么那么拼,他说“因为我爱它”。李宝春告诉记者,当年他在农场喂猪时,父亲曾对他说:“你要想好了,你想干什么?你能干什么?”李宝春说:“我想干什么?我想唱戏;我能干什么?我能唱戏。”李宝春也曾试过做生意,但都赔了本儿,他去过香港、美国,在美国开冰淇淋店时还天天在店堂后面背戏练功,有几次甚至顾客上门都没留意,还闹出过顾客听到店后面传出“奇怪”的声音而报警的笑话。最后,李宝春在中国台湾落了户,回归京剧老本行,开创了“新老戏”的概念。虽然年过花甲,但李宝春依然保持着练功的习惯,他说,除了在学校上课,就是在办公室里练功,“卡拉OK吊嗓,然后穿上靴子、扎上靠练功,练完功出完汗,就觉得这一天很充实。”这些年,新戏一个接一个,李宝春几乎所有的戏都是自编、自导、自演的,他解释说这是“不得已而为之”,因为请不起专行专业的编导,“现在戏曲都请戏剧导演,戏剧导演对戏曲又不那么熟悉,我不敢用,也用不起。”
很拼的李宝春这次在接受采访时还即兴提出了一个特别“拼”的说法——看完戏不满意可以退票!“我敢说出来就做得到。我花钱买意见,您要退票,就得告诉我戏哪儿不行,我来改。如果全退了,我破产了,不唱戏我也认了。”不过李宝春又笑称,这几个戏大家流了那么多汗、那么拼,应该不会有太多人退票的。
本报记者 王剑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