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世博会虽已过去,浦西园区的“大温度计”却实实在在矗立着,成为城市新地标、“浦江十景”之一,来来往往抬头看见,人们忍不住会心一笑,世博记忆实在太美好。
“大温度计”的墙外,一边是拥有百年传奇的三山会馆,一边是半淞园街道益元社区中山大楼。同为芳邻,三山会馆是城市的骄傲,中山大楼却曾自惭形秽——紧靠围墙,就是一处无主垃圾地,常年都是“环境瑕疵”。
如今,无主垃圾地谢幕了,社区小花园“益馨园”满月了。“大温度计”的芳邻为啥变了样?
上世纪90年代后期,中山大楼落成,500来户居民搬进新家,看看左右环境,没什么不满意,只有一样,为啥楼后100多平方米的地方,竟然是一块荒地,没人要没人管,一天天竟变成了垃圾场。
去年,社区自治项目申报开始进入社区生活,每个居委会都可以向街道申请自治项目,有了自治金支持,就可以去实现很多微小但重要的改变。
于是,“闲地变宝地,共筑益元梦”,就成了益元居委2017年申报“淞园梦想”自治项目中的一个。
立项前,有个小插曲,值得一提。有位居民首先提出,半淞园寸土寸金,这块地竟然闲置多年,长期脏、乱、差,成了社区死角。为啥就不能行动起来,依靠社区自治,把闲地、荒地、垃圾地变成“江南小园林”?
居民有了“金点子”,居委会就要把自治力量都组织起来,带领居民去实现“家园梦”,实现梦想,改变的是环境,凝聚的是人心。
今年2月,半淞园路街道发出开展“淞园梦想”自治项目申报通知,益元社区的改造计划,有了机会。
在项目申请书里,立项理由,很充分。一来,改造项目位于中山大楼东南面,面积达120平方米,常年无人管理,藏污纳垢,蚊蝇滋生,有损公共环境,有害公共卫生;二来,“无主闲地”紧邻三山会馆、世博园区“大温度计”,有碍观瞻,降低社区品质,亟需补短板、治顽症;三来,社区缺少活动场地,居民强烈要求“变废为宝”,不能让有限的土地资源再浪费抛荒。
今年4月,“闲地变宝地”项目通过申请正式立项。项目经费需要8万元左右,其中,社区业委会出资5.5万元左右,上海科创中心出资5000元,街道出资2万元。接下来,一场富有效率的社区改造计划就拉开了大幕。
头一样,居委会组建“益元新天地”团队,汇集25名社区能人精英,参与改造计划。然后,发布信息,由社区居民为即将问世的小花园取名,十来天里就收到了38人共53条园名,由自治团队召开评审会,确立园名为“益馨园”,并制定护园守则,明确今后的养护责任,施工期间,志愿者维护小区秩序。
“益馨园”,立项、取名、立规矩,都是社区居民自治来完成,不过,接下来,专业的事却还是要依靠专业的人。
120平方米,如何规划设计,才能既美观又实用;既可以休闲娱乐,又能做社区公共议事厅?这些事,社区党建联建来帮忙。世博党群服务站牵线,让区域化党建进入社区自治项目,“小花园”项目引入华东建筑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科创中心参与,拿出专业眼光专业技术,打造好居民的“梦中花园”。
从4月到6月,两个月时间,十几辆大卡车清运走了陈年垃圾;然后,地坪打好,木地板铺好,靠墙处,几丛翠竹,四围里,花花草草。好天气的时候,晒太阳聊天,可以;要商量社区里的事,十几个人坐下来谈谈,也可以。
小花园的设计,有一处细节,有意思。原本,三山会馆的一道砖围墙隔开了周围邻居,因为小花园,三山会馆特意“破墙透绿”——如今,站在三山会馆的步道上,一眼就能看见对面小花园里的盎然生机;坐在小花园里,一抬头,迎面就是三山会馆的百年建筑,很有厚度,再一抬头,就看见高高矗立的“大温度计”,很有温度。小花园,也成了益元社区居民在世博会后,最美好的记忆。
迄今,“益馨园”开张一个月,“大温度计”的芳邻变了样。益馨园——一个有温度、有厚度的社区小花园,就成了社区自治项目的经典案例。社区自治、共治,可以实现的效率、效益,在这里,明明白白看得见。可见,有梦想总是好的,想了,才可能实现。这,也正是2017年“淞园梦想”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