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不仅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而且显著增加致残率、致死率,血栓栓塞并发症是其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研究表明,房颤患者发生卒中的风险是正常人的5~6倍,年发生率约为5%。口服抗凝药是目前预防房颤血栓并发症最有效的方法,调整剂量的华法林可使卒中的相对危险显著降低。虽然多项研究已经表明,血栓栓塞风险高的房颤患者进行规范化抗凝治疗可以显著改善预后,但我国大多数房颤患者并未应用抗凝药物。患者主要对血栓性并发症危害认识不足,担心抗凝治疗过程中发生出血并发症。其实2010年ESC指南提出了HAS-BLED评分能很好预测房颤患者的出血风险。对于出血高危患者(尤其积分高于3时),无论接受华法林还是阿司匹林治疗均应谨慎。HAS-BLED也反映了出血和血栓具有很多相同的危险因素,比如年龄、高血压、卒中等。对于这些患者在考虑抗凝治疗的同时应平衡其出血风险,加强监测。实际上,只要遵循相关指南原则,在对房颤患者进行卒中和抗凝后出血风险的评估,选择性抗凝治疗的获益远远大于其相关并发症风险的。
尤其对于血栓栓塞的高危患者、风湿性心脏瓣膜病伴房颤患者,除有抗凝禁忌证外,均应长期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华法林能有效降低血栓形成和避免栓塞,但其疗效易受食物和药物的影响,需要定期抽血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以防止抗凝过度和抗凝不足。当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的范围为2.0-3.0时,可以获得预防发生缺血性卒中的最大保护作用。使脑卒中年发生率从4.5%降至1.5%,相对危险性降低68%,但并不明显增加脑出血的风险。保持INR2.0~3.0所需的华法令剂量因人而异,华法令的需要量须根据INR的监测值调整。因为许多食品和药物都会对华法林的抗凝作用有影响,所以服用华法林的房颤患者一定要定期门诊复查INR。通常建议晚上服药,第一次门诊复查是在服药3天后,以后根据复查结果调整剂量并决定下一次复查时间。通常在开始服用华法林时需1周左右复查一次,INR值稳定后1个月复查一次即可。服用华法林期间要注意有无皮肤粘膜出血、牙龈出血、眼底出血、大小便带血等,一旦出现需立即到医院复查INR。如果服用了对华法林有影响的药物或饮食结构有较大改变要主动复查INR,调整华法林用量。另外,阿司匹林不能替代华法林,用华法林进行适当抗凝能使非瓣膜病房颤脑卒中率减少约70%,死亡率减少26%,而阿司匹林能减少脑卒中发生率约26%,死亡率减少约10%。目前,陆续上市有望代替华法林的新型抗凝药包括:达比加群、利伐沙班、阿哌沙班等,服用这些药物无需监测凝血指标。或许不远的将来,房颤患者抗凝治疗会变得更加安全、方便。
■活动链接
7月23日上午8:30,由上海市胸科医院心内科举办的房颤疾病健康咨询活动将在胸科医院(上海市徐汇区淮海西路241号)3号楼3楼会议室举行,由刘旭教授及领衔的心内科专家团,将为市民提供免费咨询服务,现场还设有免费的心电图检测,参加的市民可以携带相关病例前往。
■专家简介
刘旭(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胸科医院心内科副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心房颤动诊治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