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和人一样,也有记忆,因为它有完整的生命历史。要把城市记忆留下来,需要各种载体,可以是历经沧桑的老建筑、可以是百读不厌的经典著作,还可以是人们代代相传的口碑和生命记忆等。
近年来,和其他大城市一样,上海也面临着不断的城市更新,许多曾经承载过一代甚至几代人儿时记忆的弄堂、厂房、坊间故事等,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城市在时代大潮裹挟中推进,如何保留那些弥足珍贵的城市记忆,是城市快速发展中需要思考的命题。
近日,在静安区江宁路街道,我看到了一份特别的“地图”。翻开地图,犹如开启了一扇老城区的记忆之门,居民们凭借自己的记忆,绘就了存在或已消失的家园模样。据悉,这也是本市首份由居民手绘的老街坊记忆地图。不少居民拿到新鲜出炉的地图后,纷纷和老邻居们议起“阿拉”过去的故事。
把居民绘画作品的原生态直接表现在地图上,是这张文化记忆地图的最大亮点。这些用不同画风和形式展现出的“记忆江宁”,共有58幅作品入围评选,经专家反复斟酌,最后挑选出了20幅优秀作品用于印制这张文化地图。
老建筑是活着的历史,也是可以触摸的时代记忆。江宁路街道辖区内既有优秀历史保护建筑(小校经阁、龚式住宅)、红色印记(中共中央阅文处、聂耳故居)、花园别墅(太平花园、康定花园),也有戏院学校(艺海剧院、时代中学)等,这些都是珍贵的历史文脉和文化积淀。这里也曾是民族工业企业的聚集区,许多著名的民族厂牌诞生于此,华义毛刷厂、国棉四厂、南洋电机厂等,见证了上个世纪上海商贸的繁华。随着城市更新步伐的加快,很多厂房已经消失,很多老街坊的居民已经搬迁。然而,这些曾经在这里工作过、生活过的居民对老厂房、老街坊依然还留存着一种特殊的情感,是他们一生都挥之不去的记忆。
“江宁路原来叫戈登路、同乐坊曾是马宝山饼干厂、流行过广告语‘长命牌牙刷,一毛不拔’”……在江宁社区,不少居民领到这份新鲜出炉的“记忆江宁”手绘地图后,马上互相交流起了当年的掌故。
天河居民区居民黄剑华,曾是国棉四厂的老技术员。国棉四厂的老厂已经不在了,原址就是他现在居住的小区。这次,他凭借记忆,用画笔饱含着对老厂的怀念创作了“国棉四厂”一图,记录了上世纪70年代老厂的面貌,被收录在“记忆江宁”地图中。
通过唤起城市记忆、挖掘建筑背后的人文故事,居民们找到了联系你我他的情感纽带,对社区的认同感更加强烈,社区党建也找到了契合点。在常德路633弄65号,这里曾经是聂耳居住过的地方,最近刚刚被修缮一新。在静安“美丽家园”建设中,街道在征求居民意见后,结合这处建筑的历史背景,将这里打造成为一处音乐小区,如在小区内增设鲜花、绿化与聂耳画像等,受到居民欢迎。一位居民是大学教授,对社区里保护挖掘历史记忆的做法非常认同,并表示将积极支持。
虽然由不同居民绘制,但这些手绘地图风格色彩统一,或白描、或水墨,充满浓浓的怀旧风。地图涵盖了红色记忆、宗教场所、民族厂牌、文化场域、优秀历史建筑等地标,不仅有现存的优秀建筑,还有历史的记忆。设计者还在地图上精心设计了4条江宁社区的漫步路线,希望大家行走街区感受历史文化的魅力。
江宁路街道党工委书记张军介绍,“记忆江宁”文化地图是江宁路街道“记忆江宁”系列品牌中的一项,是社区党建的一项重要抓手,接下来还有很多内容。其中包括“记忆江宁”宣传片,通过“文脉传承、历史风云、民族工业、百姓日子”4个主题将记忆江宁老街坊18个记忆点贯穿起来,唤醒社区的历史记忆和背后的人文历史故事;发布“记忆江宁”图画书,深度挖掘辖区内老建筑、老街坊、老物件背后的故事;挂牌一批“江宁记忆点”,将辖区内老建筑背后的故事,通过现代化信息手段布置在老街坊地标环境的周边或醒目位置,让经过的居民或者游客“扫一扫”,就可以发现社区的人文之美。
德里达在《多义的记忆——为保罗·德曼而作》一书中写道:“唤起记忆,即唤起责任。缺少一项,怎么思考另一项?”城市更新,并不仅仅意味着街区的翻新,而应上升到与城市生活品质相关的层面来思考,包括邻里关系、历史文化遗产、人居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都有待人们深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