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代为序
闭幕式以一曲汇集上百位演员的《唱支山歌给党听》开场,这支戏、歌联唱已经成为上海沪剧院红色经典中的保留剧目,由茅善玉、朱俭、洪豆豆等沪剧院名角新秀领唱,将歌曲和沪剧融为一体,颇有气势。昨晚的演出剧目基本以年代为序,集中了沪剧各个时期的红色经典剧目,从红军时期的《母子岭》《金沙江畔》,到抗战时期的《红灯记》《芦荡火种》《星星之火》,然后是解放后的《打起背包走天下》《鸡毛飞上天》等,一直到新时期的《梦圆今日》等。
形式多样
表演形式更是多种多样,有沪剧界前辈沈惠中、汪华忠等率苏州、无锡、常州、南京等沪剧沙龙的爱好者们同台演唱,有钱思剑、李建华等上海沪剧院中生代演员与青年演员们合作演绎,由90后青年演员们表演演唱的红色剧目更是展现了时代的青春朝气与活力。此外,著名演员孙徐春在开幕式后再度亮相,曾拜著名流派创始人邵滨孙为师的著名主持人叶惠贤也加盟演了,还有滑稽界的两位“唱将”钱程与张小玲、从评弹界转向情景剧的倪迎春等也都参与了演出,并赢得了观众的热烈欢迎。
萌翻全场
而全场的“最亮点”无疑是沪语训练营的40多位小朋友,这些小朋友中最小的仅4岁半,而大部分都在六七岁左右,已经入“营”学习一年时间,唱起沪剧来有模有样。当40多位小“阿庆嫂”手提红灯笼上台演唱一曲《芦荡火种·办喜事》时,顿时萌翻全场观众。孩子们还参与了《鸡毛飞上天》和《茉莉花》两个节目的表演,如同一群小精灵般满台飞奔,为整台晚会加上了一句“沪剧自有后来人”的“注释”。
舞台出新
昨晚的舞台在以往的戏曲演出中也非常少见,体育馆的当中被打造成一个中心舞台和两个副舞台,半开放式的舞台拉近了观众与演员的距离。在舞台背面的观众席上来自上海各沪剧沙龙、企业、学生戏剧联盟的沪剧爱好者们既是观众又是演员,他们身着统一服装,时而挥舞彩球,时而起立合唱,为台上演员“助威”。在继开幕式引入了旗袍秀之后,闭幕式还请到了精武体育会的太极表演队,在一曲沪剧演唱的《卜算子·咏梅》中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伴随着200多位“旗袍姐妹”的旗袍秀,整场演出在一曲极具江南特色的《茉莉花》中落下帷幕。上海市委宣传部部长董云虎等领导观看了昨晚的闭幕式。本报记者 王剑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