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义很宽泛
小剧场戏剧,原先一般指具有先锋实验性质的作品,不过现在的“小剧场话剧”定义已渐渐变得宽泛了,一些小成本、小制作、适合在小剧场演出的话剧也纷纷被冠以“小剧场话剧”的名头。而小剧场戏曲则更为多样化,以这次参加香港小剧场戏曲节的剧目为例,梨园戏《朱文》是一部挖掘整理的地道传统老戏,京昆合演《春水渡》和淮剧《孔乙己》是新编戏,而粤剧《霸王别姬》则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了新的创作……可以说,几乎包括了现在戏曲舞台几种主要的创作样式,其唯一共同的特点是:时间短、演员少、制作简、适合小剧场演出。事实上,不仅这次香港小剧场戏曲展演如此,北京、上海两地的小剧场戏曲节也如此。对于小剧场戏曲的定义,上海戏剧学院教授荣广润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小剧场戏曲应该有两个概念,一种是比较小的制作、比较适合近距离观看的剧目;还有一种是实验性较强的剧目。
运作更灵活
小剧场戏曲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已出现,但一直到近几年才渐渐热起来。在戏曲兴盛时期,小剧场戏曲的确很容易被大戏所淹没,但在娱乐多元化的当下,小剧场戏曲的优势却渐渐为人们所关注。从艺术创新角度来看,小剧场戏曲很适合年轻人尝试一些新的想法,由于“小剧场”最初的定义是先锋、实验,所以对于小剧场戏曲作品的创新,人们总是会多一些宽容;另一方面,对于一些挖掘整理出来的传统老戏,以小剧场的形式展示也不失为一种方式。传统老戏大多只是一桌二椅,从样式上来说,相当适合小剧场演出。而从观众反响上来看,这几年上海小剧场戏曲节票房最红火的几乎都是梨园戏挖掘整理的老戏。在香港小剧场戏曲展演的主创交流会上,福建梨园戏实验剧团团长曾静萍则表示,表演细腻的梨园戏特别适合在小剧场近距离地观赏。此外,从制作和营销角度来说,小剧场戏曲大都是低成本的小制作,在戏曲演出市场不太景气的情况下,小剧场戏曲的运作显然更为灵活,也更容易针对不同的观众群体推出个性化作品。
还需适应期
从大剧场到小剧场,不仅仅是舞美简化些、演员少几个那么简单地做减法。小剧场戏曲,不仅戏要适合小剧场的演出环境,演员的表演也要有所变化。曾静萍在香港的交流会上提出,小剧场戏曲的表演应该更精致、更细腻、更有分寸感,让观众在与演员距离极近的情况下也能舒服地欣赏演员的表演。上海京剧院名角王珮瑜也表示,在小剧场表演时演员需要克制,不能用十分力,“力气全部使出来观众就会觉得过”。不仅仅演员对于小剧场的表演需要一个适应期,戏曲做小剧场还有一个相当“致命”的技术难题,那就是戏曲的打击乐在小剧场的空间里显得实在太响了些。粤剧《霸王别姬》在参加上海的小剧场戏曲节时就特意为乐队搭建了隔音“屏障”,但演出现场打击乐的声音依然过于响亮,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观众的观剧感受。
虽然戏曲演出市场在慢慢复苏,但戏曲将成为一种相对小众的艺术也是不争的事实。在这种情况下,小剧场戏曲可能会越来越显示出其优势。不过,小剧场戏曲能不能成为一种常态化的演出,主要还是要看观众买不买账。 本报记者 王剑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