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勾起回忆
话说老纪正在理蟋蟀,一只虫王刚服待好,接下来七八只蟋蟀统统搬家,去了后面堆柴的草棚。老纪也在犯难,要说这只虫王的山脚附近一声鸣虫叫都不闻,照理是有点蹊跷的,万一到凌晨时分微风拂过驱走了夏末暑气,盆里亮爽清透,“老虎”心情一好,起翅亮出虫王叫,这余下的蟋蟀们岂非都要吓得屁滚尿流,第二天草都打不开牙,吓出神经病了。这种事都是古代虫谱上有过记载的,不可全信也不可不信,保险点无大错,毕竟余下的蟋蟀也是他忙了一个月的劳动成果,不好浪费的。
老纪一看郭小毛携重礼前来拜访,顿时手足无措心里发慌。小毛并不多言,进去一看马上退出,原来屋子里乱哄哄一片,老纪也正在忙进忙出。小毛客气,叫老纪但忙无妨,只称自己走累了外面坐会儿。向老纪的老婆讨了一张八仙桌两把长凳,也不讲究,就放在院中大树下,一屁股坐下笑侃大树下面好乘凉。机灵的随从立刻放下担子,拿出酒菜上桌,一共四个冷盆、四个热炒、一个砂锅鱼头,一瓮十五年的绍兴花雕。大热天的,鱼头闷在砂锅里竟然还热乎。
老纪在屋子里真是左右为难,不出去好像太不识抬举,出去的话对方定是为他的虫王而来,除了自己还没第二个人看过这只宝贝。老纪心中念道,难得郭老板屈尊到寒舍,这辈子还没人这么看得起自己过,罢了罢了,一咬牙老老实实把那只装着虫王的蟋蟀盆捧出来,想趁天色还亮,请郭老板品评一番。一只老盆捧出摆到桌上,郭小毛尚未揭盖便失声道:啊呀呀,老纪啊,你屋里还藏了这等宝贝呀?老纪一时没反应过来,有点不快,道:郭老板,我老纪做生意一是一,二是二,可说不得瞎话,你眼前这只就是我说的虫王。原来这老纪还以为小毛在怀疑他用水货冒充虫王,特意用这番一惊一乍的语气试探自己。
郭小毛哈哈大笑,解释道:不是蟋蟀,我讲的是这个蟋蟀盆,你何处觅到的这件宝贝?说完用不可思议的眼神重新打量了老纪,似乎这只蟋蟀盆根本不是寻常人家能拥有的。这样一讲,又勾起老纪一段往事的回忆。只看到五十多岁的老纪眼眶里泛起了点点银光,仿佛当场老了十岁,扶着桌子就坐了下来,实际上是勾起了回忆太激动有点站不住。郭小毛既感到好奇又有点同情,更意识到这是拉近两人关系的最佳机会,连忙摆出一副愿闻其详的样子,老纪连连点头,平时闷声不响的老实人突然打开了话匣子。郭小毛这样的老江湖当然明白一个道理——这人啊,主要的是距离问题,次要的才是条件问题,理性解决不了的问题,往往可以凭感性来解决。
原来这老纪从小就喜欢抓蟋蟀,因为家境贫寒没有上学,每年秋季靠抓蟋蟀换点家用钱,是个至诚孝顺的孩子。有年捉到一只漂亮的大蟋蟀,也是缘分到了,刚刚到枸桔弄摆摊,一位六旬老人就蹲了下来,一副慈眉善目的样子,和蔼可亲地问他:小朋友捉到好虫了吧?小纪一惊,咦?爷爷怎么晓得?老人说,我有诀窍的,你今年几岁了?这般这般,一老一小两个人对话起来,竟越讲越投机了。好一会儿,老人看着骨瘦如柴的小纪,问:“你早饭还没吃吧,我请你吃点心去,你那只大蟋蟀等会儿就卖给我吧,价钱好商量。”小纪人穷却有志气,袋袋里一文没有,肚子饿得要命,但是陌生人的东西一律不要,答道:“我确实抓到一只大蟋蟀,吃饭不急,你看中再讲。”老人并不看虫,问小纪想卖多少。小纪用手托牢下巴,眼珠子转了三圈,比出两只指头。老人哈哈一笑,掏出两只龙洋塞进小纪口袋。小纪十分机灵,马上讲,我请你吃豆腐花(脑)!老人又哈哈一笑,有点喜欢上了这个好玩的孩子,于是两人有说有笑在旁边小摊上吃点心,吃完小纪抹抹嘴巴抢了买单,老人微笑点头问小纪,想不想知道为什么他猜出有大蟋蟀。小纪拍手称好,于是拉着老人的袖子一蹦一跳走在前。
一个八九岁的小鬼哪能看出老人的来历,小纪这天岂止是运气,简直就是一场大造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