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与友谊》
《生活的意义》
[法]奥斯卡·伯瑞尼弗/文
雅克·德普雷/图
袁筱一译
湖北美术出版社
中国的孩子(或者,按一位日本专家的说法,是包括日、韩、新加坡等在内的“汉字文化圈”的孩子),从小都听惯了大人的教训,要这样,要那样,从而形成了一种线性的思维,觉得任何事情都只有一个答案,而答案又都是现成的,是大人教的,根本不用去苦苦思索。
于是,打开这套名为“儿童哲学启蒙”的图画书时,你会觉得新鲜,甚至惊讶:因为这书里只有问题,没有答案。也就是说,你必须自己面对问题了。
而且,所有的问题,都有两个完全对立的意见,你有可能赞成其中的某一个,但你无法不进行思索。这样,你的独立的思维就打开了。
这样的思维的机制应该从小就打开的。它们已被关闭得太久了。幸而,现在还不算太晚。如果因为一本书,你在很小的时候开始了独立思考,那么,你真应该感谢它。
在《爱与友谊》中有两幅画面,文字是:“有些人认为,爱不能是单方面的。单方面的爱毫无意义,只会给我们带来痛苦。”“但也有人认为,爱就是付出,不求回报,因为只有付出才可能获得幸福。”谁对呢?好像是前一个对,因为“单方面的爱”的确会带来痛苦。可是,后一个也没说错啊,因为,爱的确是“付出”,是“不求回报”的,如每一点付出都要计算回报,那就不是爱,那就是交易了。看来,两者都有道理,而它们又如此对立,世界的复杂性开始呈现出来了。
又比如,在《生活的意义》中,有这样两段:“有些人认为,我们很忙的时候,有很多很多事情要做的时候,生活才有意义。”“但也有人认为,只有在我们什么都不需要做的时候,我们能够静静地欣赏时光流逝的时候,生活才更有意义。”在一般情况下,我们会赞成前一个,因为“意义”总是和工作联系在一起的,什么事情也不做,只会感到无聊,哪里还谈得上意义呢?但对一个长期处于忙碌中的人来说,只有在他不忙碌的时候,在发呆的时候,才会开始静下来,他的各种感觉、记忆、猜测、判断、想象……才能进行归类、整理,思路也才会活起来,他作为一个人的精神生活才会完整起来。看来这两个方面,“有很多很多事情要做”和“能够静静地欣赏时光流逝”,对于人来说,都是需要的。问题是要掌握好二者的度。可是,这“很多很多的事情”要多到什么程度,“什么都不需要做的时候”要延续多久,才会感到生活最有意义呢?依然没有答案!因为,这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不一样的,每个人都应该根据自己的情况作出回答;而每一次回答都不应该是最后的回答,有时候,你很有可能还想多工作一点,或还想多休息一点;你原先对自己的了解并不一定是对的,而且你自己也是处在变化中的。这就可见,那些事先定下的“对”与“好”,由别人替你决定的“对”与“好”,其实大多是靠不住的。
读这套书,就是让儿童自己面对世界,面对问题的,是要由你自己去思想的。问题会越想越多,也会越想越复杂,想过之后,你就不会怕问题了,那时你已从思想中找到了乐趣。是的,这是人类才有的乐趣,是一种高级精神活动。现在的好多童书都只管逗人乐,好像越浅薄越热闹,儿童就越喜欢,却从来想不到思想其实也是一种乐趣。如果儿童人小到大,从来不知道思想的快乐,那是很可悲的,也是很可怕的。
让我们从小和世界“面对面”,从小就想一想关于“爱”和“生活的意义”的问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