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项活动是由文汇报社、上海教育报刊总社、新读写杂志社等共同举办的,设有系列讲座、知识竞赛、主题征文、书法展示四个部分,目的是让中华传统文化薪火相传,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青少年心间。活动开展十年来共举办了500多场讲座,陈香梅、葛剑雄、邓伟志、徐中玉、叶辛、于漪等名家纷纷走进校园与青少年谈心交朋友。
知识竞赛试题涵盖文学常识、民俗文化、文史典籍等,还设有古诗词“飞花令”。初赛试题发布后,有些学校还以此为教材,专门组织课堂讲解,极大地丰富了学习传统文化的内容。
此次活动的征文设计了5道不同风格的题目。有的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传统文化、名家大师的理解,有的要求学生阐述对社会热点和历史典故的独到见解。每道题都对日常的阅读积累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阅卷过程中也明显暴露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学生因平时忙于课堂作业而无暇阅读“无用”之书。在5道作文题目中,选择写《走近……》的占64%,写《我心中的一位民国大师》的占16%,而写《大义灭亲》《威斯敏斯特教堂的无名墓碑》以及《朝三暮四》这三道题目的,加在一起只占20%。从作文题目看,《我心中的一位民国大师》《走近……》相对比较简单,尤其是《走近……》与日常生活结合,写的同学较多,涉及的范围大都是走近传统艺术中的一种,比如书法、音乐、剪纸、绘画、戏曲、刺绣、园林、宫殿、瓷器……出现了不少佳作。选择写《民国大师》的征文中,有一半以上写了鲁迅,同学们对大师的了解主要限于鲁迅、林语堂、闻一多、林徽因、朱自清等课本中出现过的人物。从征文内容来看,即使是这些人们比较熟悉的大师,中学生对课本以外这些大师的著作,以及关于大师的传记等阅读都很少。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下学生只读片段、只做题目、读整本经典原著书少的现状,能够独立思考的同学相当少。
于漪老师评论说:“老师们最缺失的不是教学的技能技巧,而是思想与批判性思维。”复旦附中语文特级教师黄玉峰则认为,学习经典在记诵的同时,更要有思考,不是背出几句语录就算学好了,而是要落实在修炼自我上。学经典不是为了引用经典装装门面。首席记者 王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