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西方戏剧中具有先锋实验性质的小剧场概念,平移到中国戏曲创作语境中,以期碰撞出更多创意火花。这是“戏曲·呼吸”上海小剧场戏曲节创办初衷。如今,这个年轻的品牌已步入第三个春秋。12月10日至23日,第三届“戏曲·呼吸”上海小剧场戏曲节将在周信芳戏剧空间举行。
无论是具有江南韵味的人文新淮剧《孔乙己》、充满哲学意味的实验昆剧《椅子》,或是嬉笑怒骂、参悟人生的京剧小戏《草莽》、“承宋元余韵,传古乐遗风”的梨园戏《吕蒙正》,从中都可以看到,原属西方戏剧的“黑匣子”概念被巧妙地洋为中用,成为了东方戏曲的新的创意发动机。
空间有限能量无限
和西方戏剧相比,戏曲有史以来都注重观演互动,在戏剧大师布莱希特看来中国戏曲没有“第四堵墙”,也用不着去推翻。因而即便引入“黑匣子”概念,小剧场戏曲亦无法完全复制小剧场话剧之路,那么小剧场戏曲要如何定义?又怎样借鉴西方小剧场经验走出自己独特的路呢?
早在11年前就和同学黎安凭借《伤逝》扣响过“小剧场戏曲”之门的沈昳丽,经过这三年的磨砺,渐渐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小剧场戏曲观:“我觉得小剧场戏曲,是但也不只是物理空间的概念,它更多的是心灵空间的开拓和释放。”去年,10岁的《伤逝》再度上演,今年,沈昳丽又带着改编自法国剧作家尤金·尤内斯库同名代表作的实验昆剧《椅子》,亮相本届戏曲节。
据悉,这部创排首演于2016年的《椅子》已走过了包括俄罗斯、日本等多个国家,上演12场。而“边演边修改”先做加法再做减法的创作过程,也让《椅子》经历了半妆版、全妆版和去妆版(素颜版)。沈昳丽说:“别看小剧场空间有限,但蕴藏的能量无限。我们要做的就是尽量简化故事,展现更丰富的内心空间。”
平台广阔助力成长
被视作为青年戏曲创作者、青年演员搭建的成长平台,小剧场戏曲节这方天地虽小,但其蕴藏的大能量,却让年轻的戏曲人找到了用武之地,他们在这里磨练演技、思考人生、掌握从创作演出到推广等各项技能。不再是一味跟着老师依样画葫芦的模仿者,也不再是眼里只有自己而没有观众的小演员。
编剧管燕草的人文新淮剧系列之二《孔乙己》选择了年轻且是半路出家的高挺操刀并主演。90后的高挺本非淮剧“家生子”,在京剧舞台上成长起来的他,唱淮剧是后来的事儿。操着一口京片子的他,唱起淮剧,就连自己都觉得别扭,但就是通过这出《孔乙己》,从创作到演出一路摸爬滚打,现在,他说苏北话就连苏北老乡都挑不出错。
无独有偶,因主演吴双练功受伤而临危接棒的张伟伟,也在《椅子》中突飞猛进、有了质的飞跃。从起初根本找不到方向,在舞台上根本不被看见,到能和沈昳丽旗鼓相当地对戏,张伟伟在实力搭档的助推下,在这部荒诞剧中寻到了自身的位置。现如今,《椅子》中获得的成长也让他有足够的自信和能力拿下其他剧目,其中就包括极为考验功力的全本《邯郸记》。
或许,正如管燕草所说:“成长并非一蹴而就,但厚积薄发亦需要一个契机。于很多青年演员而言,一部自主的实验作品就是这样一个契机。就像光靠跟着大戏跑龙套,高挺是不可能有这么快的进步,也不能这样迅速融入这个剧团、这个剧种的。很多时候,创作和主演能赋予年轻人更多的创作自信,这份自信是带来归属感的关键。”
本报记者 朱渊
相关链接
何为戏剧“黑匣子”?
广义而言,戏剧几乎包含东西方所有的带情节性的表演艺术;狭义来讲,戏剧专指诞生于古希腊、流行于欧美2000多年的舞台艺术,尤其是古典戏剧。古典戏剧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生颠覆性的变革,就是通过——黑匣子,这个容纳人数不超过200人,四周全都涂黑的小剧场实现。在这样的小剧场里,上演了各种先锋戏剧,探索出各种非现实主义的流派,诞生了诸如《等待戈多》《椅子》等荒诞派戏剧里程碑式的剧目。由此,“黑匣子”成为小剧场戏剧的代名词,意指突破传统古典戏剧理念的创新剧目和剧场形式。
马上评
好风凭借力
中国传统戏曲的雏形起于元杂剧,600年前形成“百戏之祖”昆剧,是为传统戏曲从曲连缀成剧的开端。自此,戏曲形成诸多“套路”,也就是“程式化”,构成戏曲基本样貌。通常就是在一桌二椅的布景下,以歌舞演故事。20世纪初,西方小剧场理念传入中国时,欧阳予倩等戏剧家亮出了他们认为比戏曲更加“文明”的话剧,这就是最初中国的戏剧被称之为“文明戏”的缘由。但是,戏曲依然有大量观众捧场。这是戏曲第一次面临西方文明时的遭遇。
一方水土养一方文明一方人。文明、文化都不可避免地带有地域、民族特征,也是国家性格的缩影。戏曲一方面是根植于神州大地、中华文明的传统文化结晶,一方面也面临适应新时代、新世界的课题。而文化艺术本身,也具有不断交融、提升的使命。“黑匣子”其实在物理学科中也有特定含义,是指一个说不清、道不明的盒子,但是就是可以创造奇迹——例如电脑,普通人未必知道这个盒子里面是如何运作的,但是就是能解决很多难题。
不妨借用“黑匣子”理念,让戏曲也进入这个实验空间,让年轻艺术家可劲儿发挥——好风凭借力,戏曲能创新!
朱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