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凡说一个孩子优秀,总要有一些主流意义上的证明吧。譬如学习成绩在年级里前几名、考上名校,或是奥数拿奖等诸如此类的。女儿小时候与这些奖项均无缘,即使有几张奖状,也是“豆瓣奖”,实在不足挂齿。
她刚上小学不久,有一次写一个“中”字,拿一把塑料直尺摁在方格簿上,刷刷地先将横线划好,然后又刷刷地将竖线划好,嘴里嘀咕着,这样好,又快又整齐。当时我就大呼不妙,看来这不是一个用功的小孩。到了初中又生一场病,医生再三关照,不能吃力,不要给压力,希望能在发育头上带好。于是她愈加散淡起来,看看动漫闲书,原先成绩就一般般,后来索性跌至中下游。我和她爸干着急,又不敢施于压力,只能相互勉励,说还是我们自己好好努力,将来可以照顾好女儿。
然而,毕竟是自己的孩子,总想挖掘一下她的优势。记得在她小学期间,有一阵子,我每天晚上在追一部剧。那天正看得起劲,女儿非要换少儿频道,说今天有班上一个同学的表演。我很不乐意,说是你同学又不是你。女儿却说,这个同学能上电视是我们班的骄傲,我看了她的表演,明天可以和她说活,我想和她做朋友。我一想,呵,该让,这孩子情商还不低,小小年纪就晓得与人交流要有切入点。还有一次,女儿房间里飞进一只小虫子,她扑打得气喘吁吁,便坐下歇息听一段音乐。有趣的是,音乐突然响起,小飞虫却停在窗户上不动了。我说赶紧打呀。岂料,女儿一把拽住我说,不要惊动它,它在陪我一起听音乐。我哑然失笑,小丫头还是一个性情中人呐。
印象最深的是有一回,朋友家乔迁,我们一伙大人带着孩子去聚会,大人在一间房聊天,小人在另一间房玩耍。待散会时大家去领自家的娃,发现他们在玩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的游戏。女儿挎着小篮子,头上缠着黑纱巾,显然是在扮演剧中的恶皇后。回家路上,女儿告诉我,小伙伴们都想玩这出游戏,就是没人愿意扮演皇后,后来我提出由我来扮,这样大家就好一起玩起来了。我思忖,这一屋子的90后孩子在家都很自我,谁愿意扮一个被鄙视的坏人呢?但女儿却肯放下自己,带动大家一起游戏,也是一种美德吧。为此我特别奖励了一套她喜欢的漫画丛书。没想到,女儿拿到书,怔怔地望着我,认真地说,妈妈,谢谢你能认可我。这一瞬间,我才感到,平时看上去挺随意的女儿,原来内心是那么渴望得到赏识。
上高中之后,女儿的身体逐渐康复,但终究成绩是落下了。班主任老师安慰我说,这孩子性格好、人缘好,将来走上社会不会差劲的。然而,对孩子的前途我依然是满怀忧虑的。女儿似乎也意识到了什么,高中毕业后,她在征询家里的经济状况后,提出出国留学的请求,希望能有一次改变自己的机会,她出国选择日本,是因为那里有她阿姨,也就是我的妹妹在,好让我们放心。考虑到她的想法并非一时冲动,我们准了。送别之际,女儿向我们深深地鞠了一个躬说,谢谢爸爸妈妈给了我一个快乐的童年。而后头也不回地走进了机场。我的眼泪在流,我知道女儿的眼泪也在流,这一刻我体会到了龙应台的“目送”。
赴日后,她阿姨来电话说,这孩子跟换了个人似的,读书做功课一坐就是好几个小时,大约是开窍了。两年预习后,女儿终于考入日本的一所名校,毕业后被一家大型集团公司录用。前不久我赴日探亲,见女儿工作稳定,与同事相处融洽,一位年长的负责人说,这孩子与人交往总是微笑,给人以温暖的感觉。
诚然,出类拔萃的孩子令人羡慕,然人群中的暖娃亦受人喜爱。每个孩子的成长应该有他们各自的步伐和节拍。我们所要做的,或许只是在关注的同时,给予他们恰当的鼓励和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