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两代接力棒的交接
2007年,上影集团要和上海京剧院联手将新编历史剧《廉吏于成龙》搬上银幕,作为国庆60周年的献礼,并把导演这部戏剧片的任务交给了黄蜀芹。
黄蜀芹仔细研读剧本,并根据剧情设置了20个左右的场景,王爷府、牢狱、街市……尤其是街市,是个大场面,她脑中涌现出《清明上河图》的宏阔景象,试图在一部京剧电影中来一个令人叹为观止的超长镜头,把丰繁复杂的街市景象尽皆摄入。上影领导看了分镜头方案后很为难——这么多场景,仅仅搭景就是个大工程,这要多少资金啊!他们希望缩减场景数量。黄蜀芹减了又减,留下16个场景。她对领导说:“这已是最少的了,不然就没法拍了!”不过,黄蜀芹私下里找了个机会征求儿子郑大圣的意见。听完大圣的几点建议后,她站了起来,说:“戏曲片的虚实处理太难了。这部片子,你搞比我合适,你拍!”
上影集团同意由郑大圣执导这部《廉吏于成龙》,但建议由黄蜀芹担任总导演或艺术顾问。黄蜀芹和大圣都反对。黄蜀芹更坚决,“家人一起做,弄不好。我觉得大圣真的更适合拍这部戏。对戏剧,我不太懂;拍电影,我已经不灵了!”就这样,两代接力棒的交接就在不经意间完成了。
大圣几乎完全颠覆了母亲的设计,把黄蜀芹设置的16个场景缩减成6个。他放弃全部搭建繁复的实景,以简约的戏剧舞台为背景,突出人物表演。拍摄上走得更远,在以往戏曲片多机位、多景别等传统手法基础上大胆创新,打破时空概念,甚至抛弃人们的习惯性思维,故意“穿帮”,有意识地让灯光、摄影机、遮光板一一入画,琴师和角色交互出现。
对琴师是否摄入画面这个问题,大圣曾经有过犹豫,因为这在戏曲片的拍摄上是史无前例的。他征求妻子沈昳丽的意见,因为她是专业戏曲演员。沈昳丽说,在观众眼里,琴师可能只是演奏员,顶多表现出高超的技艺;但对演员来说,琴师拉出的这段乐曲其实是人物情绪的一种外化,是对人物心理的一种补充和延续,当然也是整个演出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于是,大圣当即决定把琴师摄入镜头,有时候是剪影,有时候是实拍。而且,在表现一群孤儿冲上来抢饼吃的戏时,他让摄影机从侧幕就跟拍这些孩子,把他们冲进舞台再跑回侧幕的过程全部体现出来。于是,戏里戏外、台前幕后都出现在银幕上。
这种与众不同的“虚实结合”处理方式,使这部《廉吏于成龙》与所有的京剧电影拉开了距离。有人说,演员由布景外入画,刻意的穿帮造成了布莱希特式的“间离效果”,成功融合了传统影戏和京剧的高度风格化、电影的“实”和戏曲的“虚”。
其实,黄蜀芹在“三山会馆”古戏台导演《琵琶行》时,已经做到了“刻意穿帮”。如果把观众的眼睛当作摄影机,那么,当他们看着演员在玻璃屏风后面化妆、更衣、戴须、佩饰,然后一直走上舞台,开始表演,不就是一个跟拍的长镜头吗?电影《人·鬼·情》中她和郑长符共同营造的钟馗那个写意而空灵的世界,其实也已经有了“解放虚的”的萌芽。大圣不过是把母亲的艺术感觉和理念再推一把,发扬光大而已。也可以说是对外公黄佐临“写意戏剧观”的传承。
拍到《廉吏于成龙》结尾处,大圣设计了一个长镜头:摄影机先对着台上人物,再往后拉,把正在拍摄的工作人员、监视器、监视器附近的人影、摄影棚等全部入镜;随后,镜头一换,切入实景,于成龙捧起一捧泥土,转身,渐渐消失在大树旁的官道上。从实到虚,再穿越到实,沉寂多年的戏曲片终于有了突破。
局内人知道,当这个镜头逐渐拉远,慢慢出现监视器后,监视器旁的那两个人的背影就是正好来探班的黄蜀芹和沈昳丽!
出现在镜头里的那个模糊的黄蜀芹的背影,是否具有一种象征意义?这是上天安排,让她用出现在儿子大圣镜头里一个背影这样的方式,告别自己的电影导演生涯?还是儿子大圣对母亲的一种深情和敬意?
郑大圣导演的京剧电影《廉吏于成龙》获得第13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戏曲片奖和第27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戏曲片奖。
明天起连载《丝路碧海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