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0:文体新闻
     
本版列表新闻
中国美育应更多以传统文化为灵感~~~
中国美育应更多以传统文化为灵感~~~
中国美育应更多以传统文化为灵感~~~
     
2017年12月28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美育应更多以传统文化为灵感
素质与素描孰重孰轻
徐翌晟 徐佳和
▲ 学生作品《石梁秋气染云寒》
▲ 学生作品《秋阳》
  近年来,为报考美院应运而生的美术考前班应试培训铺天盖地,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提出:如果能够坚持新的导向,至少让考前培训不要只从技术角度来培训学生,而是在基础层面上增加素质教育。“以往招生中更多考虑速写、创作能力,现在看来光有素描和图像还是不够的,带有命题的速写在某种程度上能够检测学生的基本素质。”

  “只有一技之长的绘画机器是我们美术教育需要警惕的。因此在人的能力培养中,除了手艺也更要注重心智,强调对学生的情怀、品格、学术修养、观念意识的综合培养,亦即心手相印,事实证明手的能力需要在心力的驱动下而呈现出来。”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所长牛克诚说。

  保有人类情感温度

  作为“全国高等美术教育成果系列展”的首展,日前于中华艺术宫揭幕的“杏林撷英——全国高等美术院校优秀学生作品邀请展”,集结展出全国48所相关高等院校880名专业学生的827件优秀作品。昨天,百余位美术教育界专家学者在展览相关论坛上探讨了在现今社会,新兴科技不断涌现的情况下,传统美术该何去何从,从素描学起的传统美术院校教育是不是唯一途径。

  中央美术学院“艺术设计-造型基础”科目有道考题出自美国民谣歌手鲍勃·迪伦经典歌曲《答案在风中飘》,要求考生绘制一幅能表现该歌曲意境的造型视觉画面;去年中国美院的考试出现了根据唐代诗人刘长卿的名作《寻南溪常道士》的意境来画一幅国画的考题。这样的考题能够一改考生的应试准备,更多的是综合素养。

  在以计算机为创作手段的图像时代,在我们的美术教育中保持油画雕塑传统类型的人类文明成果还有存在发展的意义吗?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一直存在颠覆美术传统的教学,消解手的技艺的潮流在西方蔚然成风,但是,牛克诚认为,如今的中国美术研究更应以一种冷静的姿态去观察西方当代艺术及美术教育的风起云涌。“在教学上,美术研究所始终以中国画、书法篆刻、油画雕塑等传统美术科目为主体,深耕语言、涵养功夫、锤炼技艺,在手持毛笔的笔法、执法中体味中国书画的笔情墨喻。在挥笔厚图中感受油画的语言魅力,在刻刀拟泥的交汇中体味塑型的快感与兴味。”这种具有人类情感温度与历史文明厚度的手艺创造更有意义。

  自身文化背景沉淀

  在不少专家学者看来,未来中国美术教育需要的是将新兴科技与传统文化两相融合的复合型人才。高等美术教育从根本上来讲,不仅仅是技艺学习的过程,更是一个学生“被文化”的过程,一个对学生的价值观进行塑造的过程,一个学生心智生长并成熟的过程。

  新兴科技确实可以激发出年轻人惊人的创造力,但是基于自身文化背景的沉淀,是艺术创作者取之不尽的灵感,这其实对艺术创作者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范迪安提出,“传统的优秀的中国美术创作思想、观念、造型、手法,比如‘天人合一’的观念,‘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创作方法论,能不能导入我们今天的教学,让学生们的作品流露出汲取传统文化营养的痕迹?”

  中国美院院长许江以美院的历史为例,“每个学院都有自己的标尺,中国美术学院90年前建造的时候就是响当当的学术尺子:整理中国艺术,介绍西洋艺术,融合中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这二十四个字放到今天都不落伍,这就是当年的尺子。”通过研究传统,学生搞毕业创作就能够有一种吸收传统营养的痕迹,不完全是来自西方的现代教学。“以往我们比较多的应用到西方的经验,忽视了传统的知识,现在到了可以融合创新的时期了。”本报记者 徐翌晟  

  马上评

  画品即人品

  美术,绝不是一个单一的学科,它与文学、历史、社会学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它是人类精神的结晶,就像美术教育不仅仅是指导如何把一根线条画得好看,而要知道这根线条背后的来历,线条好看的原因。中国颇有成就的文人画就是中国古代具有深厚、全面文学修养的文人士大夫画家的绘画作品,“聊写胸中逸气耳”。

  近代画坛巨匠傅抱石对绘画背后更深远的精神领域曾有这样的描述,他认为,文人画第一是诗,诗文;第二是人,人品;第三是画,即技法。其实,这其中就包含了人的学问、道德人品和绘画技法三层涵义,中国艺术讲究“画品即人品”,强调人的人品、道德、学问与绘画的统一,强调画家的人品和才情是第一位的,这具有浓厚的人文价值,似乎就是中国艺术精神之所在。现代美术教育,何尝不是如此?      徐佳和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要闻
   第A06版:齐心补短板 共话获得感
   第A07版:齐心补短板 共话获得感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广告
   第A10版:上海新闻·广告
   第A11版:生态上海·专版
   第A12版:财经新闻·广告
   第A13版:广告
   第A14版:社会新闻
   第A15版:广告
   第A16版:中国新闻·广告
   第A17版:国际新闻
   第A18版:国际新闻·广告
   第A19版:国际新闻·广告
   第A20版:文体新闻
   第A21版:文体新闻/文娱·广告
   第A22版:文娱/文体新闻·广告
   第A23版:专版
   第A24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25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6版:专版
   第A27版:阳光天地
   第A28版:广告
   第A29版:夜光杯
   第A30版:夜光杯
   第A31版:连载
   第A32版:阅读
   第A33版:新民健康/医技
   第A34版:互动/新民健康
   第A35版:广告
   第A36版:家装专版
   第A37版:2017新一轮全球化与中国方案
   第A38版:2017新一轮全球化与中国方案
   第A39版:2017新一轮全球化与中国方案
   第A40版:2017新一轮全球化与中国方案
   第A41版:2017新一轮全球化与中国方案
   第A42版:2017新一轮全球化与中国方案
   第A43版:2017新一轮全球化与中国方案
   第A44版:2017新一轮全球化与中国方案
素质与素描孰重孰轻
甲骨文成为“世界记忆”
把教学楼变成艺术馆
新民晚报文体新闻A20素质与素描孰重孰轻 2017-12-28 2 2017年12月28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