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后,上海电影资料馆不仅坐拥“电影宝库”,更是以其每年“一个研讨会、两个影展、三季艺术电影沙龙、六个跨文化电影日、八场公益讲座”的新生业务模式,持续为上海影视界创作生产和专业教育孜孜不倦地提供服务,为观众源源不断地提供视听滋养。
昨天,上海电影资料馆为纪念建馆三十周年,在上海影城第三放映厅举办“海纳万象 留驻时光——上海电影资料馆优秀馆藏影片展”开幕式。
从零起步 成长迅速
三十年前的12月27日,上海电影局机关食堂旁边两间简陋的办公室被辟为电影资料馆的办公地。从那一天开始,上海这座与电影分外有缘的城市,有了自己的“家庭相簿”。那个年代,尽管全民观影的热情空前高涨,但普通市民想要在城市影院中观看外国电影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为了加强中外电影文化交流,特别是为电影从业人员提供观摩、学习和借鉴外国优秀影片创作经验的机会,上海电影局决定创办上海电影资料馆。
资料馆建馆当年,即举办了首届“中外电影工作研讨会”,组织上海电影系统、媒体、高校专家、艺术家和电影工作者集中看片、研讨。上海交通大学李亦中教授昨天回忆说,因为这次活动的时间在1988年年初,所以黄蜀芹导演打趣说,这是上海电影界的“冬令进补”。这一说法和传统都被延续了下来,从2006年开始,一年一次的“冬令进补”扩展成一年春、夏、秋三季的艺术电影沙龙,并由此一直持续到今天。30年来,这一观摩活动早已成为上海影人的盛大节日。
顺应时代 不断转变
2006年以后,为了适应市场变化和业界的需要,上海电影资料馆又再次拓展业务范围,在早期电影观摩、学术交流的基础上,又陆续推出各种不同类型的品牌活动,为影迷津津乐道。如今,“影·鉴”公益讲座是广大观众不可亦不愿错过的电影课堂;“一带一路·一国一影”聚集起了业界优秀的学者和专家;“青年导演海上影展”经历4年的成长已成为扶持优秀华语艺术电影的专业平台;“IFD——跨文化电影日”秉持“双击电影·打开世界”的宗旨,携手各国驻沪总领馆编织文化交流的纽带。
最近十年,上海电影资料馆还不断加大国际化合作的步伐,不仅积极准备申请加入国际电影资料馆联合会(FIAF),还举办了一系列海内外专题影展,“他们在岛屿写作:台湾电影文学展”“芬兰电影大师阿基·考里斯马基电影回顾展”“世相·离岸·重生——经典国产影片展”“谎言·每秒24格——迈克尔·哈内克电影回顾展”……无一不是上海电影界的盛会,无一不是上海影迷的狂欢节。2016年10月,上海电影资料馆首次收藏国产老电影《希望在人间》的胶片拷贝。自此之后,收藏、修复国产老片也成为电影资料馆的一项重要职责。
本报记者 孙佳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