筝乐跨界
在可容纳一二百人的思南公馆里的小舞台上,左侧坐着上海书法家协会主席周志高、上海民乐团团长罗小慈及电台主持人阿彦,右侧则是演出区。一位曼妙女子正在以令人耳目一新的技法弹奏古筝。她一手如滚轴般拨弦,一手敲击琴身“幻化”拨弦乐为打击乐……“高山流水”不再是古筝的唯一“性格”,流行时尚也成为民乐的新标签。
他们身后的投影,则是山水泼墨。据罗小慈介绍,这首名为《墨戏》的古筝曲,以筝乐展现了书法的滴墨流动意象。随后,筝与大提琴“琴瑟和谐”地演绎了一首《静夜思》,筝与萧共鸣的《如梦令》,筝与打击乐互动的《绽放》等,均刷新了观众对“民乐”二字或喜庆或悠远的固有印象。衔接每个节目的,不单纯是主持人的串联,还包含周志高、罗小慈对书法技艺、民乐演奏,以及这些技法的解读、背后的艺术底蕴、创作背景以及与生活的关联。
导赏普及
由上海民乐团与上海音乐厅携手承办的首届“思南赏艺会”,在举行开幕演出后,定于4月15日至6月3日期间的每周日下午2时举办,共计8周8场,旨在以各种跨界形式,展现民乐的丰富性格与色彩,并以此融合多种传统文化,如戏曲、诗歌、茶道、香道、文学等。市民可通过网络报名预约,免费参与。现场除了名家演示之外,更注重导赏、导聆、导览等普及环节,在节目与节目之间,融入解说解读,讲述台前与幕后、演员与生活故事。
赏艺会对观众的要求比剧场宽松。为了达到普及效果,允许观众拍照、录音、录像,把名家解说带回家。这比其他在商圈里流动、快闪的表演形式,更能入脑入心。当下,文艺演出活动相当吸引市民,但是如何使效果更好,还需探索。赏艺会的出现,让市民多了一项选择。
传统创新
赏艺会这样的空间,其实也可以看作是海派文化创新发展的“发动机”“实验室”和“小剧场”。与一二百位观众零距离互动,对演出形式、内容和品质的要求,与大剧场是完全不同的,亲和力、互动力在这里显得尤为重要。
专业院团可以在这里探索适合小剧场演出、顺应新时代的传统文化艺术新形式。“演出+”也是这里提倡的新概念。每场演出必跨界,必是一种形式与其他形式的合作。而且,演出并非小节目的简单拼凑,而是在符合艺术规律的前提下,尝试导赏、演出与体验的三度融合,让观众切身感受中国文化艺术的审美趣味。 首席记者 朱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