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建设是我国扩大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已取得丰硕成果。自2013年秋天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该倡议逐渐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从愿景转变为现实,建设成果丰硕。如果说,2014年定为国家级战略,2015年顶层规划出台,2016年深入实施阶段。2017年则为大举开拓之年,“一带一路”高峰论坛五月在京举行,9月在厦门实现了丝路铺金砖,10月“一带一路”写入了中国共产党党章。
如今,“一带一路”贸易和投资的体量不断增长,沿线国家贸易额占全球比重达21.1%,GDP之和预测为12万亿美元,占全球GDP的16.0%;人口总数为32.1亿人,占全球人口的43.4%;对外贸易总额为71885.5亿美元,占全球贸易总额的21.7%。
总体上看2017年对于“一带一路”的发展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已经形成新指导思想
第一,“一带一路”的指导思想已逐渐从顶层设计落实到多层面,特别是提升了我们主场外交的实力。中国需要把自己的新想法介绍给世界,使相关国家尽快了解中国方面的构想,并同本国发展形成互动对接。作为倡议的设计国和主要推动者,中国开展了多层次的领导人出访和主场外交。从五月举办“一带一路”高峰论坛到十九大文件正式提及“一带一路”并录入党章,中国对于“一带一路”未来发展形成了新的指导思想。
融入全球贸易总格局
第二,“一带一路”积极融入全球贸易合作总体格局。2017年1-10月,中国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的53个国家新增投资合计111.8亿美元,占同期总额的13%。同时,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的61个国家新签对外承包工程合同额1020.7亿美元,同比增长21%;完成营业额575.2亿美元,同比增长9.1%。义新欧班列往返运行120多次,运送1.1万个标准集装箱,同比增长53.75%,获得了沿线国家的高度认可。
项目与沿线国家对接
第三,“一带一路”项目不断与周边及沿线国家成功对接。十九大之后习主席访问越、老两国期间,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与越南的“两廊一圈”战略、老挝的“陆锁国变陆联国”战略进行了全面的对接合作。中越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和“两廊一圈”合作备忘录》,中老签署了中老经济走廊建设的合作文件,从国家战略层面确立了“一带一路”同越老两国各自发展战略的合作框架,中国同越、老两国拥有深厚的合作基础,有望建成“一带一路”合作的示范区,继而向东盟乃至整个“一带一路”相关地区推广合作经验。
互联互通成发展根基
第四,互联互通已经成为“一带一路”的发展根基。多边平台对促进“一带一路”建设最大的益处在于可以高效和广泛地凝聚共识,在2017年APEC峰会上,中方提出实行高水平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推动构建面向全球的自由贸易区网络,希望能同亚太伙伴深化各方面互联互通,推进建成亚太自由贸易区,实现协同联动发展,朝着命运共同体方向迈进。
建设范围在不断延伸
第五、“一带一路”的合作空域不断增加。中国不断拓展了“一带一路”地域上的空间和纬度。巴拿马总统巴雷拉访华,表明中方把拉美看作“一带一路”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参与方,就此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已有新的纬度,11月李克强总理在访问东欧时,签署东欧多国的本币互换协议,为“16+1”的合作解决融资难题,“一带一路”的建设范围从传统的欧亚大陆进一步向欧美地区延伸。
成为国际合作方向标
2018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推进的第五年,我国将举办首届进口商品博览会和上海合作组织2018峰会等大型活动,“一带一路”俨然已成为国际合作的方向标。2018年推进“一带一路”倡议中仍需厘清以下一些问题:
首先,“一带一路”需要细化具体的政策和对驻在国切实有效的项目。重要的是,有关行动方案也应该考虑与沿线国家的发展战略相互对接,相互促进;其次,“一带一路”倡议不是“万金油”,任何非实质性的“一带一路”活动都应该剔除在“一带一路”倡议之外;第三,“一带一路”必须体现“企业主导,政府支持”的原则,不断地鼓励企业走出去,也特别是民营企业的步伐;第四,尽快将沿线国家纳入“一带一路”的“利益相关方”,并将“一带一路”的风险降到最低。
如今越来越多的国家将“一带一路”建设视为事关本国经济发展及转型的大事。可以说,“一带一路”建设,是一个开放包容的合作平台,是各方共同打造的全球公共产品。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一带一路”建设将在全球更大范围内整合经济要素和发展资源,形成发展合力,实现共同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