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前 全国第一
上个世纪80年代,当时的上海站还是位于天目东路的“老北站”(今上海铁路博物馆),最大的候车室不足400平方米,拥挤不堪。
1987年12月28日,一座崭新的火车站在苏州河北岸正式建成,也就是上海市民口中的“新客站”。“新客站”是全国第一座现代化的火车站,2万平方米的主楼采用“高架候车、南北开口”格局,站区设18部电梯,16间空调候车室,5个售票房,长500米的站台7座,东西两侧各设一条9米宽的旅客地道,形成了客流高进低出、无迂回交叉的合理布局,这个模式也被之后的全国各地火车站广泛采用。
客流倍增 见证发展
“新客站”为上海市民出游和上海对外交通提供了有力的运能支撑。1987年,上海站全年发送旅客1859万人,次年即历史性突破至2000万人,此后逐年快速增长。
2006年、2010年,上海南站和上海虹桥站相继建成通车,这两个“生力军”的加入,使铁路客流量的前进脚步一发不可收拾,2017年成功站上了“亿人”大关。从1859万到10700万,30年间,上海铁路发送旅客增至5倍还多。如今,包括350公里时速的“复兴号”高铁在内,每天从上海开出的列车已经多达900多趟,是30年前的10倍。
小小车票 前世今生
一张小小火车票,演尽铁路前世今生。上世纪90年代,火车票还是一张硬纸板,发站和到站等都是用浆糊黏在上面。1998年,微机联网售票代替了传统的“刷浆糊”模式。火车票从硬纸板变成了更美观的纸质票,售票的准确率和效率也大大提升。上海站的个人售票纪录是由该站售票员、上海市劳模邹俊在2007年创下的,她在一个夜班10小时内共售出车票3000余张,平均12秒就能售出1张车票。
即便如此,人工售票毕竟能力有限,遇春运等客流高峰,买火车票依旧得“拼体力”。2003年起,上海站连续7年在春运期间开设售票“大卖场”,最高峰时开设售票窗口达200个。
2011年起,12306网络订票问世,为购票方式带来颠覆性革命。截至今年,上海三大火车站人工窗口数量较最多时缩水一半还多,而网购车票的比例已经超过了78%。
“老站”如家 重新起航
“我们是在用管一个家的态度打理着上海站。”铁路上海站站长白正国说。30年间,虽然上海站的总体架构没变,但外到立面,内到候车室,上到顶棚,下到站台,基本上都进行过大大小小的改造。
2000年和2010年,上海站南北站房先后进行改造,由原先略显暗沉的大理石结构更换成大气透光的玻璃幕墙,站台的蓝色顶棚也换成了总宽达135.15米,最高达18米的白色钢结构无柱雨棚。其后,上海站又耗时3年,对候车室、站台共880盏照明灯具进行更换,换成了能耗更低、照明亮度更佳的金卤灯。
最近三年,上海站改造重点又放在了“人性化”三个字上,例如改造卫生间,增加手机充电站、便民餐桌、母婴哺乳室等。
上海站党委书记李屹介绍,下一步,上海站将研究推出更为多样、更灵活的铁路旅行产品;同时,借助大数据、智能化发展浪潮,制定运能利用率更高、更符合市民出行喜好的列车开行策略,改善运输效率和出行体验。 本报记者 金志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