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1:国家艺术杂志/文艺评论
     
本版列表新闻
     
2018年01月06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老”的好还是“嫩”的好?
林明杰
  ◆ 林明杰

  “画家越老越值钱,死了更值钱。”这话对吗?

  好像对,譬如齐白石、吴冠中等等,可以举出一堆名字。

  但也好像不对。远的不说,就说近三十多年来上海画坛。记得曾经有几位老画家当年还是很火的,门庭若市。家里排队卖画的人络绎不绝,大多得把银子先付了(不是预付款,是全款),画哪一天画得出还得看交情。这些买画的都相信,他们会越来越值钱。如今老画家仙逝不过十来年,人们已很少记得他们了,年轻点的更是不知道他们。他们的画作偶有在拍卖会上出现,价钱跟过去差不多,甚至还不如。

  这几位老画家有共同点:缺乏个人的艺术风格,基本是拾前贤牙慧;缺乏精品力作,大多是应酬作品。记得当时流行画家“跑堂会”。那些有身份的画家,尤其老画家是被邀参加堂会的红人。有些画家特别热衷参加堂会,被戏称“堂会画家”。这种在“堂会”中诞生的作品,绝大多数是应酬之作,人称“堂会画”。

  但我觉得那几位老画家也无可厚非,他们中年时吃足了苦头,没有什么机会好好创作,更没有机会卖画,生活大多拮据。改革开放后,机会来了,他们抓住人生的尾巴,用自己的才华给自己和子女换取一些生活的实惠,又有什么不可以呢?他们赚的那点辛苦钱,在如今一些“大画家”眼里真是微不足道。现在有的画家在拍卖会上一幅画的落槌价,那几位老前辈一辈子赚的加一起都不如。

  不过,当今那几位在拍卖会上炒红的“大画家”是不是会“越老越值钱,死后更值钱”,那就不知道了。或许人家也不在乎,只要享得眼前福,管他身后浪滔天。

  炒“老”的有风险,于是乎又有人开始炒“嫩”的,流行起炒作“七零后”“八零后”概念,“九零后”板块也在动了。

  那么到底“老”的好还是“嫩”的好呢?其实艺术创作跟年龄没有绝对关系。唐伯虎二十多岁就画得比绝大多数耄耋之年的老画家还好,而金冬心50岁前还不会画画,齐白石50岁前的画基本还属于乡下的风俗画。不管年龄几何,关键是看作品如何。作品不行,人再“老”或再“嫩”都不行。

  那作品怎么才算行呢?这是个困惑国人的大问题。其实用常识来理解就行了。譬如,一篇论文是抄袭的或者是东拼西凑的,能通过吗?一个所谓科学成果是抄袭的或者是七拼八凑的,能获奖吗?相信大家都会说不能。如果我们以同样的要求来要求艺术作品,就不难辨析了,至少思辨的逻辑路径清晰了,又何必在年龄的迷魂阵里瞎兜圈子。

  有人爱拿梵高来证明“死后更值钱”,还阴险地盼着画家早死。但是如果自己是个睁眼瞎,不管梵高死不死,就算画放到你睫毛前,你还是会选择那个挂着金字招牌画行画的“大画家”。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上海新闻
   第A05版:郊野大地
   第A06版:读者之声
   第A07版:中国新闻
   第A08版:国际新闻
   第A09版:文体汇
   第A10版:聚焦/文体汇
   第A11版:文体汇/话题
   第A12版:人物/文体汇
   第A13版:夜光杯
   第A14版:夜光杯
   第A15版:阅读/连载
   第A16版:金融城
   第A17版:金融城/家庭理财
   第A18版:股市大势/金融城
   第A19版:金融城/理念分享
   第A20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A21版:国家艺术杂志/文艺评论
   第A22版:设计之都/国家艺术杂志
   第A23版:国家艺术杂志/艺林散页
   第A24版:广告
小剧场戏曲力求“明而觉厉”
“老”的好还是“嫩”的好?
绿叶对根的情义
新民晚报国家艺术杂志/文艺评论A21“老”的好还是“嫩”的好? 2018-01-06 2 2018年01月06日 星期六